俗語的內容豐富多彩,涵蓋了天文地理,農事生產以及人際交往等內容,非常值得后人的借鑒與學習。在俗語文化的幫助下,我們可以避開許多麻煩,甚至可以少走許多彎路。一些俗語更是深刻地說出一些道理,比如這句「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那麼這句俗語到底什麼意思,為什麼說它很深刻呢?
正所謂「人之初,性本善」,人類不是冷血動物,對于別人的悲慘遭遇,人總是能產生共鳴。我們對于那些正處于苦難之中的弱者,非常容易產生一種同情心。當在街上遇到那些風餐露宿,衣不蔽體的乞討者時,我們總是會感到于心不忍,接著我們會打開錢夾,掏出幾張紙幣遞給老人。然而令人憤怒的是,總是會有人利用我們的同情心騙取錢財。
有很多新聞報道指出,那些街頭乞討者的生活條件,其實要比我們要好上許多,有的人甚至靠乞討這門活計,發了大財買了好幾套房子。他們甚至還組織了一個乞討團體,通過合作演戲來博取別人的同情心,看透了他們本質的人們,覺得自己受到了欺騙,便再也不會因為街頭乞討者的慘狀而動容,也不愿意再對他們伸出援手。
其實并不是所有的乞丐都是在騙人,就比如說那些沒有能力掙錢的小孩,他們是真的可憐。但是由于那些騙子的存在,他們的名聲也變差了,他們也失去了路人的信任。這些騙子在人們心中,用一句俗語來形容,那就是 「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他們雖然過著很可憐的生活,但這是因為他們失去了別人的信任,將別人的同情當成發財的手段,這樣的行為自然是可恨的。
其實這句俗語還有下半句,它就是「可恨之人,亦有可悲之苦」,這下半句是俗語的精華所在,可惜的是很少有人知道。看到這句俗語的時候,我們便能想到魯迅先生筆下的一個人物,那就是「怒其不爭」的孔乙己。作為封建科舉制度的受害者,封建文化教育的犧牲品,孔乙己的性格迂腐頑固,但是他又有著善良樸實的內心,所以大多數人對于孔乙己,這個人物的評價為 「哀其不幸,怒其不爭」。
孔乙己是可恨的,因為他的頑固迂腐,他明明有著賺錢的能力,可他卻仍放不下自己讀書人的身段,在他心中仍堅定地相信「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所以他的窮困潦倒全都是咎由自取。但同時他又是個可憐人,若是沒有受到封建思想的荼毒,他的人生不該成為別人的笑柄,他的下場也就不會如此凄慘,所以說「可恨之人,亦有可悲之苦」,是非常有道理的。
俗語「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可恨之人,亦有可悲之苦」,這句話告訴我們看待事情時,一定要用辯證的角度,看事情要看全面,也不要一棍子打ㄙˇ一群人。對待弱者,如果有能力就去幫一下;而對待那些騙子,我們一定不要上了他們的套。
代表者: 土屋千冬
郵便番号:114-0001
住所:東京都北区東十条3丁目16番4号
資本金:2,000,000円
設立日:2023年03月0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