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索

搜索站內資源

「圣人之制道,在隱與匿」鬼谷子:真正聰明的人,懂得「3種隱藏」,永立于不敗之地

珮珊 2022/08/31

激流則隱,治平則出。

社會復雜多變,誰都無法隨心所欲,所以,適當了解和運用捭闔術是很有必要的。

環境有利時,就積極進攻,環境不利時,就要閉藏自己,等待時機。

韜光養晦也是一種處世的哲學,俗話說「花要半開,酒要半醉」,所以我們做事時一定要適可而止。

鬼谷子說:「圣人之制道,在隱與匿。」這道出了智者做人的訣竅——隱藏不露。

為人處世要善于「隱藏」。

鬼谷子認為:「世無可抵,則深隱而待時;時有可抵,則為之謀。可以上合,可以下。能因能循,為天地守神。」

意思是, 當世道不需要改造的時候,就深深地隱居起來,以等待時機;當世道有可以改造的弊端時,對上層可以合作,對下屬可以督察,有所依據、有所遵循,這樣就成了天地的守護神。

武俠書中,劍客的最高境界便是誅人于無形,他們極會隱藏自己,因此出手時,往往不會讓任何人察覺到。

這才是真正的智者,也是真正的高手。

隱藏實力,才能立于不敗之地

韜光養晦這個詞的最早來源是《舊唐書·宣宗記》,「歷太和會昌朝,愈事韜晦,群居游處,未嘗有言。」講的是唐宣宗。

唐宣宗李忱,初名李怡,唐憲宗李純第十三子,唐穆宗李恒異母弟。

論輩分,是穆宗后面3個皇帝——唐敬宗、唐文宗、唐武宗的皇叔,但年齡卻比敬宗和文宗還小一歲。

中唐時的政治,朝中黨爭不斷,內廷宦官把持,宗室斗爭形勢復雜。

唐朝歷史上2個著名政治事件——甘露寺之變和牛李黨爭,就發生在這個時期。

李怡為人持重少言,宮中都認為他「不慧(不聰明)」。

在這種政治環境下,就更加謹言慎行,韜光養晦以避其禍。

所以,文宗、武宗常在宴飲集會之時,強逼他說話,以此為樂。

尤其是武宗,為人豪氣,尤為瞧不起李怡,對他不甚禮遇。

李怡封號光王,是唐穆宗封的,但文宗武宗都不以封號稱之,而呼其謂為「光叔」,這是極其蔑視的一種做法。

會昌六年,武宗病危,宦官馬元贄等認為李怡較易控制,就把他立為皇太叔,「勾當軍國政事」,并更名李忱,成為新的皇位繼承人。

這時,人們才發現了李忱的「隱德」。

同年三月,武宗駕崩,李忱登基稱帝,時年三十七歲,是為唐宣宗。

他愛讀《貞觀政要》,即位后便勤于政事,孜孜求治,致力于改善中唐以來所遺留下來的種種社會問題——結束牛李黨爭;

抑制宦官勢力過分膨脹;

打擊不法權貴、外戚;把歿于甘露之變的,除鄭注、李訓之外全部昭雪。

對內勤儉治國,體恤百姓,減少賦稅,注重人才選拔。

對外擊敗吐蕃、回鶻、黨項、奚人,收復安史之亂后被吐蕃占領的大片失地,使唐朝國勢有所起色,百姓日漸富裕,使本已衰敗的朝政呈現出「中興」的小康局面。

因此,史家對李忱評價極高,認為他是和文景之治、貞觀之治一樣的「明君」,歷史上把這一時期稱之為「大中之治」。

而同代人則稱他為「小太宗」。

隱藏野心,才能真正成就自己

一個人活在世上,氣焰是不能過于張揚的。

孔子年輕的時候,曾經受教于老子。

當時老子曾對他講:「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即善于做生意的商人,總是隱藏其寶貨,不令人輕易見之;而君子之人,品德高尚,而容貌卻顯得愚笨。

中國舊時的店鋪里,在店面是不陳列貴重貨物的,店主總是把它們收藏起來。

只有遇到有錢又識貨的人,才告訴他們好東西在里面。

倘若隨便將上等商品擺放在明面上,豈有賊不惦記之理。

不僅是商品,人的才能也是如此。

俗話說得「滿招損,謙受益」,才華出眾而喜歡自我炫耀的人,必然會招惹別人的反感,吃大虧而不自知。

有時,我們是要學會隱藏自己的。

隱藏自己不是一種懦弱,而是一種生存的智慧。

對于敵人可以起到麻痹作用,對于自己又可積蓄實力。

藏是藏拙,藏也可以是藏秀。

這是以靜制動,不暴露自己的實力,也不暴露自己的缺陷,最后抓住對方的致命之處,一擊斃之。

厚黑教主李宗吾說「自古成大事,無不厚黑」,而大厚黑者,都有謹小慎微的特點,「心眼」勝人一籌,善于隱藏自己,看似沒有,實則充滿,比起那些一味逞能的人,不知道高明了多少。

做人,不能鋒芒畢露,不管你有多麼出眾的才華,如果一味喜歡炫耀,那就容易招致別人的反感,或明或暗地吃大虧。

這個世界上有才能的人很多,但真正有才能又有「心眼」的人卻不是很多,比如,在《三國演義》中,很多才華出眾的人,都是歿于曹操之手,比如孔融、楊修、禰衡之流,其原因都是不善于隱藏自己。

所以,無論才能有多高,都要善于隱匿,要能達到這樣的境界。

做人不能太單純,要懂得適度偽裝自己。

不懂做人「心機」的人不僅沒有內涵,還沒有成功的欲望,只能是明里吃虧,暗里受氣,千瘡百孔,一輩子不能翻身。

要想保護自己,發展自己,你就要懂得做人的「心機」。

處理生活中那些無關大局、枝枝蔓蔓的小事,裝裝糊涂其實是極聰明的做法。

莎士比亞在《第十二夜》中,借薇奧拉的角色說過這樣一句話:

「因為他很聰明,才能裝出糊涂人來,徹底成為糊涂人,要有足夠的智慧。」

為人處世的高明之處,便是不在于你有多精明,而是看你是否懂得裝傻。

京劇《宰相劉羅鍋》第二本《夜審》中有這樣一個情節:

乾隆皇帝微服出訪,沒想到惹上了命案,被打入江寧大牢。

知府劉墉得知實情后,審也不是,放也不是,陷入了進退維谷的兩難境地。稍有不慎,便是欺君罔上的重罪。

聰明的劉羅鍋想出了一個辦法:

大牢里只點了一支蠟燭,透過昏暗的燭光審案,黑漆漆的什麼都看不清楚,既保留了天子的顏面,也盡到了地方官的職責。

隱藏話語,才能避免禍患

俗話說,「逢人只說三分話」,還有七分,是不應該對別人說出。

孔子曰:「不得其人而言,謂之失言。」

一個冷靜的傾聽者,不但到處受人歡迎,而且會逐漸知道許多事情。

而一個喋喋不休者,像一只漏水的船,每一個乘客都希望趕快逃離他。

同時,多說招惹,瞎說惹禍。

正所謂言多必失、多言多必失。只有沉默,才不至于被出賣。保持沉默便是保持不傷人。

在社會上行走,我們每個人都要掌握這種低調隱忍的做人絕學。

多一些深思熟慮,少一些鋒芒畢露,千萬不要把肚子里的「寶貝」像竹筒倒豆子一樣全拿出來。

若不懂這一道理,肚里有再多的寶貝,也終將成為別人的囊中之物!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