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學的時候,在課堂上被老師提問,面對不會的問題只能沉默無語,老師難免會嘆息一聲:真是一問三不知,什麼也不會。那時候我們以為,這就是說自己笨自己傻,別說一問三不知,就是問十個問題也不知道啊。
現實生活中,當我們從外出問路的時候,問了半天,對方卻什麼都不知道的,只能嘮叨一句:真是一問三不知了。最經典的莫過于《夏洛特煩惱》里面的大爺了。
「馬什麼梅?」「馬東什麼?」「什麼冬梅?」真是一問三不知啊。那一問三不知,這三不知到底是哪三不知呢?看看古人眼中的三不知是哪三不知吧。
據史料記載,這「 一問三不知」最早來源于《左傳》,書中記載,晉國的荀瑤攻打鄭國的時候,茍寅告訴陳成子,不能輕舉妄動,即: 君子之謀,始衷終皆舉之,而后入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難乎?
要知道這句話的意思,一定要了解這一段歷史。相傳在公元前468年,晉國大將荀瑤率軍攻打鄭國,在春秋時期,鄭國可是一代強國,但是后來日漸衰落,流落成了一個小小的諸侯國,為了盡早贏得天下,強大的晉國下定決心先拿下鄭國。
鄭國君王甚至自己命不久矣,如果這次鄭國失守,自己的百姓必然遭殃,為了背水一戰,鄭國君王打算做最后一搏,于是派人去到齊國求救。
話說這齊國君王深明大義,他深知如果晉國吞掉鄭國,那對齊國便是最大的威脅,鄭國如果不存在,唇亡齒寒也。于是齊國的君王就派大將陳成子去救援鄭國。
可到淄水河的時候,天降大雨,所有人都不愿意冒著雨過河,鄭國的大夫祈求說道:我鄭國現在危在旦夕,我們的大王和百姓都等著你麼救命呢,如果現在再不加速前進,恐怕要耽誤大事。
就這樣,陳成子和將士們冒著大雨,牽著戰馬從河水中渡過去,可謂艱難無比,河水冰涼無比,但是還是忍住劇痛渡過了大河。到了鄭國,將士們一刻沒有休息,一個個打起精神來,就來到了陣前準備交戰。
晉國荀瑤看到齊國軍隊嚴肅不已,軍心陣陣,心中慌了神,便對部下說道:倘若我晉國和鄭國交戰,必然是手到擒來,可現在齊國作為擋箭牌,其軍隊嚴肅整齊,紀律嚴明,雄心陣陣,我怕是要吃虧啊。
于是,晉國君王就下令撤兵,一邊撤一邊派使者去拜見齊國的陳成子。使者告訴陳成子:我們晉國攻打齊國實際上是為您報仇,人人都知道,陳成子的家族是從陳國出來,陳國雖然被楚國滅之,但是罪在鄭國,所以我是來調查陳國的滅亡原因,順便問一下您是不是也為陳國憂愁?
陳成子身為大將,豈能聽信這晉國使者的妖言惑眾,便生氣道:你們晉國欺壓百姓,以強凌弱算什麼本事,我是不會被你們這些流言動搖軍心的,省省力氣吧!
后來一個叫茍寅的人報告陳成子:有一個晉軍的奸細傳來消息,說晉軍打算出動一千戰車來攻打我們齊國,并且揚言要把我們全部干掉。陳成子為了穩定軍心告誡將士們:一定要打起來精神,不要被他們嚇住了。并且教訓茍寅:你長別人威風滅自己志氣,我一定要稟告君主,給你定罪。
茍寅知道自己說錯話了,就感嘆說道:君子之謀,始衷終皆舉之,而后入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難乎?意思就是別人策劃一件事,都要考慮事情的開始發展和結果,然后再稟告,像你這樣什麼都不知道就去打報告,怎麼會不碰壁呢?
陳成子知道,晉國的使者說的話其實有道理,自己本是亡國之臣,現在茍寅的一番話說到自己的心里去了。
由此可見,在《左傳》中,這「一問三不知」中的三不知,指的是事情的開始發展和結果三個階段。不過隨著時代的發展,這「一問三不知」的意思,又有了新的含義。
明末時期的著作《二刻拍案驚奇》里曾說:桂娘一定在里頭,只作三不知,闖了進去。這里的「三不知」說的就是做事非常冒失,匆匆忙忙的意思。
在《金瓶梅》中,也寫道:那西門慶三不知正進門,兩個人撞了個滿懷。這里說的「三不知」其實說的是突然,一下子的意思。
在《紅樓夢》中,王熙鳳和平兒評論很多住在賈府的人,說林黛玉和薛寶釵的時候就說:一個人美人燈,風一吹就壞了,一個是拿定了主意,不干己事不張口,一問搖頭三不知。這里說的「三不知」就是薛寶釵不隨便說話,揣著明白裝糊涂的意思。
隨著時代的發展,一問三不知已經被人普遍認為是,什麼都不知道的意思,通常用于在問人問題的時候,比如問你并不專業的問題,你自然是什麼都不知道了,只能說你真是一問三不知了。
最常用的場景就是一個人一連問了好幾個問題,都沒有答上來,這個時候,就可以用「一問三不知」了,如果單單地問了一個問題而不知道,那就不能說一問三不知。
如今,「一問三不知」作為一個成語,通常被解釋為很糊涂的意思,所以要好好學知識,千萬不要被人說「一問三不知」啊。
代表者: 土屋千冬
郵便番号:114-0001
住所:東京都北区東十条3丁目16番4号
資本金:2,000,000円
設立日:2023年03月0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