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道德經第五十二章》有言:「見小曰明,守柔曰強。」
心底敬佩道德高尚的人的人,只能算作明白事理,而真正做到道德高尚的人,才是真正的聖人。
聖人在任何時候行事都遵守做人之道,那何為做人之道呢?
不外乎這三點:不忘恩情,不失誠信,不傷人心。
不忘恩情,是做人的根本
《道德經第七十九章》有言:「無道無親,長與善人。」
人活一世,要懂得常與人為善,且心懷感恩。
懂得感恩的人,才能用心感受他人的善意以及生活的美好。
從前,有個少年人,父母雙亡,家中貧困。
他讀書習武十分刻苦,卻無以為生,只得來到家附近的水邊垂釣,用釣來的魚換口飯吃,卻是饑一頓飽一頓的。
水邊上有位老人家,為人家漂洗紗絮為生,被喚為「漂母」,看著他可憐,便每日將自己的吃食分與他,日日如此,從不間斷,少年人特別感激她。
後來,少年人憑藉著自己的才能,被封了侯,始終記著漂母的一飯之恩,派人四處打探漂母的下落,以千金相贈報恩與漂母。
俗話說:「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
別人幫你是人情,不幫你是本分。
這世間本沒有什麼理所應當,哪怕是父母,親人,兄弟姐妹。
而當今社會,有一些年輕人,好吃,懶做,不知感恩,不懂得回報父母的養育之恩,只會一味地向父母索取,讓人避而遠之。
做人,要時刻記得別人對自己的好,在不能償還的情況下,也要銘記于心。
這樣才不至于寒了人心,失了根本,再次遇到困難的時候,才能獲得他人的幫助與溫暖。
不失誠信,是做人的原則
《道德經第十七章》有言:「信不足,有不信。」
人一旦喪失了誠信,就很難再獲得他人的信任與尊重。
而不守信的名聲也會伴隨一生。
從前,有個商人帶著一批貨物在水中航行,忽然,下起了大雨,一股大浪襲來將商人捲入水中。
商人大喊救命,這時附近的漁夫趕到,商人趕緊道:「快救救我,我給你一百兩作為報答。」
漁夫把商人救了起來,可商人卻只拿出了十兩銀子,說:「這是你的報酬。」
漁夫不接,說道:「你許諾的可是一百兩,並不是十兩。」
商人卻說道:「你怎如此不知足呢?一下子得了十兩還嫌不夠?」
漁夫說:「雖然是這麼個道理,但是你許諾給我一百兩,就該兌現諾言。」
商人搖了搖頭,不再搭理漁夫。
過了一段日子,商人的船又觸礁翻了,那位漁夫也恰巧經過,商人喊道:「救救我,這次給你三百兩銀子。」
漁夫劃過,頭也不回地說:「喊相信你的人來救你吧。」
最終商人被淹死了。
《道德經第八章》有言:「與善仁,言善信。」
與人相處應真誠相待,說話應恪守信用,說到做到,才能贏得他人的信任。商人便是因不守承諾,最終丟掉了性命。
不守誠信是違背道德的行為,不止會遭受道德的譴責,還會產生信任危機。
人活一世,一朝失了誠信,就會淪為孤雁,無人再願與之交往。
誠信是立身處世的根本,做人唯有誠實守信,才能在社會上立足,獲得他人的信任,處處受到他人的歡迎,從而獲得更多的機會,方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不傷人心,是做人的修養
《道德經第二十七章》有言:「善言無暇謫。」
會說話的人,說出的話既不傷人,又能以柔和的方式解決他人的困難和尷尬。
《紅樓夢》中,劉姥姥因日子實在過不下去,不得已拉下老臉去找王夫人「打秋風」,以解燃眉之急。
王夫人委託王熙鳳去接待這位窮親戚,聽說還未吃飯,便讓人送飯來,給人一種溫馨的感覺。
待酒足飯飽後,劉姥姥卻不好意思張口,鳳姐兒何等的心思,便主動說,這些年第一次見孩子,要過冬了,拿二十兩給孩子做件冬衣。
鳳姐兒看破不說破,而是以無形之中幫助了劉姥姥,也保全了劉姥姥的顏面,也為自己日後帶來了福報。
《道德經第五十六章》有言:「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聰明人不開口,亦能將事情處理得當,而愚蠢的人口無遮攔,惡語重傷他人亦不自知。
不傷人心,是做人基本的修養, 人傷了,傷口還能治癒,而心傷了,卻是再也無法癒合。
言語刻薄的人是最令人厭惡的,毫無顧忌口出惡言,無時無刻不在傷害著別人,招到他人的嫉恨,不經意間為自己埋下禍根,終會以悲劇的方式結尾。
做人要口上留德,說話前換位思考,不傷人心,不失人心,才能收穫他人的喜愛與善意,方能與他人相處的更融洽,使自己的生活工作更和諧。
▽
《道德經第十六章》有言:「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做事情要順應上天的道德規律,做人亦要有底線和原則,才能長久地生存發展下去,于人于己都不會帶來災禍。
不忘恩情,才能獲得他人更多的幫助;
不失誠信,才能在社會中立穩腳跟;
不傷人心,方能在無形中埋下福報。
願世間的人都能做個不忘恩情,不失誠信,不傷人心之人,使自己在逆境中有人攙扶,在順境中有人共行,在困境中有人默默扶持。
代表者: 土屋千冬
郵便番号:114-0001
住所:東京都北区東十条3丁目16番4号
資本金:2,000,000円
設立日:2023年03月0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