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索

搜索站內資源

絕境中的曾國藩,全靠「4個字」

佩珊 2022/09/16

余平生長進,全在受挫受辱之時。

今天的話題先從曾國藩的一首詩說起:

左列鐘銘右謗書,人間隨處有乘除。 低頭一拜屠羊說,萬事浮云過太虛。

據說TCL董事長李東生先生特別喜歡這首詩,專門將這首詩掛在了自己辦公室里。李東生先生被譽為「左手韋爾奇,右手曾國藩」,是中西合璧的企業家。

這首詩是曾國藩寫給弟弟曾國荃的。曾國荃打下南京之后,滿心以為清政府會給他大賞,但是沒想到清政府反而忌憚他功高震主,追究他的失誤和責任。

同時,各種各樣的嘲諷、猜忌全部壓了過來。重重壓力之下,曾國荃不得不以生病為理由辭職回家。這是曾國荃一生最低落的時期。曾國藩特作此詩來開導曾國荃。

「左列鐘銘右謗書」。你立下大功,做成大事,國君為了表示不忘你的功勞,特意鑄了一口鐘,并列上了你的名字;但是,誹謗你的文書同時已經堆滿了國君的桌子。

「人間隨處有乘除」。這就是人生,這就是世事。有人給你做乘法,就一定會有人給你做除法。遇到順境,也必須做好轉入逆境的準備。

「低頭一拜屠羊說,萬事浮云過太虛」。屠羊說的故事出自《莊子·讓王》。屠羊說是一個內心坦蕩、對于得失成敗和功名利祿看得非常淡的人。你低頭一看《莊子》屠羊說的故事,就會明白成敗得失、興衰榮辱、順境逆境,其實都是浮云而已。

這是一種非常坦蕩的胸懷。

我為什麼從這首詩開始講呢?因為這首詩里面有一種力量,這種力量來自于曾國藩自己從極困極難之中走出來的經歷,這種力量影響了曾國藩的弟弟曾國荃,更在150多年后還影響了李東生這樣的優秀企業家。

曾國藩曾講過自己一生的經歷:「余生平吃數大塹,而癸丑六月不與焉。第一次壬辰年發佾生,學台懸牌,責其文理之淺;第二庚戌年上日講疏,內畫一圖甚陋,九卿中無人不冷笑而薄之;第三甲寅年岳州靖港敗后,棲于高峰寺,為通省官紳所鄙夷;第四乙卯年九江敗后,赧顏走入江西,又參撫、臬,丙辰被困南昌,官紳人人目笑存之。」

我這輩子啊,有幾次大的困境,咸豐三年六月與湖南官場勢同水火,最后被趕出長沙,那次還不算什麼。

第一次是道光十二年,當時曾國藩還是秀才。學台(省級教育負責人)公開指責他的文章文理不通;

第二次是道光三十年,當時曾國藩是翰林,給皇帝講課時畫的一個圖特別丑,被九卿冷笑瞧不起;

第三次是咸豐四年,曾國藩第一次帶兵,在岳州、靖港先后打了敗仗,被迫在長沙城外的高峰寺暫時棲身,全省官員和士紳都用鄙夷的眼光看他;

第四次是咸豐五年,他在九江再次戰敗,最后厚著臉皮進了江西南昌。

接下來他彈劾江西巡撫和省政法負責人,結果第二年自己被困在南昌,官紳人人都興高采烈地看他的笑話。

這就是曾國藩的「五塹」。

 01 第三大塹 

其中第三大塹是靖港之敗。當年湘軍剛練成,曾國藩也沒有作戰經驗,不太會打仗。曾國藩跟手下制定了一個打湘潭的作戰計劃,前面5個營由其他將領率領已經先出發了,他準備帶剩下的5個營作為后應。

就在他剛要帶后面這5個營出發時,有靖港的民團過來報告,說是靖港的太平軍防御非常薄弱,而且民團在太平軍內部還有內應,所以建議曾國藩去打靖港。

曾國藩認為這是一個撿漏的好機會,就臨時改變了湘潭作戰計劃,率領剩下的5個營興沖沖地去打靖港。沒想到這是個圈套,前面的部隊吃了敗仗,就開始后退。前軍一退,后面的部隊見勢不好,也掉頭就跑。

曾國藩眼看整個部隊即將潰散,就在橋上立一桿旗,上書5個大字「過此旗者斬」。沒想到湘軍看到后,紛紛從旗旁繞了過去,部隊很快散完了。

曾國藩本來最瞧不起一打仗就潰散的綠營兵,沒想到自己辛辛苦苦練的湘軍連綠營都不如。此時他跟長沙官場的關系本來就特別緊張,這樣的失敗,還不知道會遭到什麼樣的冷嘲熱諷呢。所以非常沮喪,越想越惱,在回去的船上趁人不備,一頭扎到河里自絕。

好在手下看出他神色不對,后面偷偷地跟著他,一看不好趕緊跳下河去,七手八腳把他撈了上來。

回到長沙后,果然是各種嘲諷都來了,有人甚至說湘軍沒用,干脆解散得了。曾國藩沒臉進城,躲在城外的高峰寺,給皇帝寫了遺折,給家里寫了遺書,讓弟弟準備好一口棺材,準備再自絕。但就在這時,傳來了湘潭大捷的消息,他派出打湘潭的先頭部隊打了大勝仗回來了。

這樣一來,曾國藩也就不用自絕了,總算過了這一關。

02 第四大塹 

曾國藩自己講的第四塹,是他在江西的經歷。曾國藩在江西前期極其困難,一是仗打得不好,二是官場關系也一塌糊涂。用曾國藩自己的話說,已經到了「通國不能相容」的地步。

他在給皇帝的折子中講過他當時在江西的情況:「每聞春風之怒號,則寸心欲碎;見賊帆之上駛,則繞屋彷徨。」完全是焦頭爛額、走投無路。《湘軍志》的作者王闿運說,多年后他讀到曾國藩給皇帝寫的這個折子,不禁還要為曾國藩當年在江西之苦而淚目。

 03  江西南昌 

其實上面這些挫折,還都不算什麼。曾國藩最大的失敗,是咸豐七年跟皇帝要官未成,反遭罷免。

曾國藩在江西南昌時處境極差,他認為原因是自己沒有地盤、沒有權力,所以他給皇帝寫了一個折子,意思是沒有巡撫的位子就沒辦法帶兵,即使能帶兵也無法籌餉,我現在 「處客寄虛懸之位,又無圓通濟變之術」,再這樣下去恐怕要給你貽誤大局了。言外之意是你再不給我巡撫,那我不干了。

沒想到曾國藩高估了自己在皇帝心中的分量,官沒有要成,反而被皇帝剝奪了兵權,被迫回家守制一年多的時間,這一年多是他一生真正的至暗時刻。但曾國藩最終還是挺了過來,并且就是在這個過程中大悔大悟、脫胎換骨,迎來一生真正的輝煌。

今天我們看 曾國藩的一生并不平順, 屢戰屢敗,但他屢敗屢戰。

梁啟超對曾國藩有一段評價,說曾國藩并沒有超群絕倫的才華,在同時期的杰出人物中是最笨的一個,一生一直處于逆境,但最后立德、立功、立言,達到了三不朽,其成就震古爍今,無人可比,原因就是「其一生得力,在立志自拔于流俗。而困而知,而勉而行,歷百千艱阻而不挫屈,不求近效,銖積寸累。受之以虛,將之以勤,植之以剛,貞之以恒,帥之以誠,勇猛精進,堅苦卓絕,如斯而已,如斯而已!」 

在梁啟超看來,曾國藩的成就完全是在逆境中困知勉行、錘煉而成。

曾國藩自己也講過一句話:「吾生平長進,全在受挫受辱之時。」挫折屈辱,反而變成了曾國藩提升自我的最好機會。

當我們遇到逆境的時候,一般會有兩種反應: 一種是放棄、沮喪、抱怨、悲觀;另一種是積極奮斗、不屈不撓、愈挫愈勇。

逆境中最能體現出一個人的領導力水平。

我講過一句話:逆境是企業和企業家的成人禮。人生亦如此,如何看待逆境至關重要。

逆境中不同人的不同的反應與選擇,往往是不同人生的分水嶺。

湘軍統帥胡林翼曾經講過一句話,我非常喜歡:「世自亂而我心自治,斯為正道。」

越是在動蕩和不確定的環境,就越要找到自己內心確定的東西,從而用從容和定力去應對逆境和不確定。

的確,我們不能改變大的外部環境、不能改變處于逆境的現實,但人是有能動性的,我們可以決定自己的心態與反應,決定應對逆境和困難時的選擇。人與人之間的區別其實就在此處,組織和組織之間拉開距離也在此處。

曾國藩究竟是怎麼走出極困極難時刻的? 4個字:耐、裕、強、悔。

這都是他從自身的經歷中總結出來的。

01#

第一個字:耐

第一個字:「耐」。

耐就是耐煩,耐得住煩躁,控制好情緒,調整好心態,也就是我們今天講的情緒管理。

遇到逆境、遇到困難,人本能的反應是什麼?

焦慮、抑郁,情緒化。

但是,所有人都可以焦慮,管理者不能焦慮;所有人都可以沮喪,管理者不能沮喪。

相反,管理者必須把信心傳遞給組織的每個成員。保持情緒穩定、保持良好心態,是管理者做出正確決策的前提,是給團隊提供信心的基礎。

所以曾國藩講,「做官以‘耐煩’為第一要義」。耐得住煩躁、控制好情緒,這是管理的首要原則,是管理的入門工夫。「若遇棘手之際,須從‘ 耐煩’二字痛下工夫。」尤其是事情不順、內心焦躁的時候,一定要在「耐煩」兩個字上痛下一番工夫。

曾國藩曾經夫子自道說:「吾服官多年,亦常在‘耐勞忍氣’四字上做工夫。」我做了這麼多年的官,也要 必須隨時提醒自己要耐得住勞累、忍得住氣惱。

在他看來,作為管理者,遇到不順的時候,最忌諱的就是控制不好情緒,輕易發牢騷。

他講:「牢騷太甚者,其后必多抑塞。蓋無故而怨天,則天必不許;無故而尤人,則人必不服。」

一個人如果牢騷太多,他的前途肯定不會順利了。因為無緣無故地抱怨老天,老天一定不會允許;無緣無故地怪罪別人,別人一定不會心服。

很簡單的道理, 怨天尤人不但于事無補,反而使你的心態無法平和,你的決策也就不可能妥當。更重要的是,你經常傳播負能量,你的組織也就不可能有信心。這是領導者在遇到困境時候的大忌,也是考驗管理者是否成熟的最根本一條標準。

曾國藩非常喜歡寫對聯,他經常把自己對人生的體悟寫成對聯跟朋友和家人分享。

他寫的對聯往往很通俗,但很深刻、很耐人尋味。他有這樣一副對聯:「天下斷無易處之境遇,人間哪有空閑的光陰」。你看都是大白話,但是非常有味道。

什麼叫「天下斷無易處之境遇」?天底下哪有那麼容易順的境遇?一個組織之所以需要管理者,一定是需要你來解決問題的。

如果組織沒有任何問題,還需要管理者干什麼呢?管理者天然就要面對問題、解決問題,這是你的職責所在,也是你的價值所在。

從你創業那天開始、從你晉升為管理崗那天開始,這就應該是你的常態、是你必須接受的現實。逆境本來就是管理的組成部分,我們能做的就是要用平和的心態來對待。

他還寫過一副對聯,是他被皇帝趕回家為父親守制期間所作,現懸掛在他的舊居思云館的門口:「不怨不尤,但反身爭個一壁靜;勿忘勿助,看平地長得萬丈高」。

這副對聯同樣耐人尋味。上聯「不怨不尤」,講的是當人生或事業遇到挫折時,最忌諱的就是怨天尤人、灰心喪氣。這樣的情緒非但于事無補,反而會自亂陣腳,最后受傷害的一定是自己。逆境是最好的壓力測試器。

正確做法是「反身爭個一壁靜」,借機反省自己,找出自身的問題與不足,積極改進和提升。這樣,就可以用平和的心態,在自身或組織的成長髮展方面下工夫,從而把不順和困難變成最好的成長機會,「增益其所不能」。

下聯「勿忘勿助」,講的是千萬不要因為一時的不順就輕易放棄、沮喪、躺平,這是「勿忘」;也不要因為一時的焦躁就輕舉妄動、急于求成,這是「勿助」。

世上很少有一帆風順、一直高開高走的人生,任何一個管理者、組織都會經歷困境,哪一個創業者沒有經歷一般人不愿意承受的煎熬或屈辱?如果你因為不順心就不耐煩,因為不耐煩就會更加不順心,你只會越來越焦躁,最終必然一事無成。

「看平地長得萬丈高」,只要保持鎮定從容的心態,耐心地著眼于自身的成長,總有一天,原本不起眼的小樹苗一定會長成參天大樹。

這就是曾國藩的心態,就是今天講的自控力。在他看來,這種在逆境中的自控力、耐煩,是決定一個人成就的關鍵因素。

所以他曾經講過,「觀古今來成大功、享全名者,非必才蓋一世。大抵能下人,斯能上人;能忍人,斯能勝人」 。

他發現一個規律,古今獲得巨大成功的人,未必是最聰明的人。大致說來, 能在別人面前保持低姿態的人,才能領導眾人;對人寬容大度、忍耐克制的人,才能勝人一籌。

你看,對于管理者來說,才華固然很重要,控制情緒、調整心態更加關鍵。

因此,在困境之中修煉心態和情緒,這對于領導者而言是一門必修課。

這就是為什麼曾國藩提醒管理者要以「耐煩」為第一要義。

02#

第二個字:裕

第二個字:「裕」。

寬裕,就是要放寬心。我們在逆境中為什麼會焦慮抑郁?其實是因為對得失、成敗看得太重。所以應對逆境非常重要的一條原則,就是要把得失成敗放下,從而保持寬廣的胸懷、坦蕩的心境。

曾國藩曾經講過一句話:「宦海風波,極無常態。得時則一歲九遷,失勢則一落千丈。」官場上風波無常,運氣來了可能一年連升九級,一旦失勢則一落千丈。

曾國藩自己就曾經一年升過四級,但也曾經一下子跌落人生低谷。這種急劇的動蕩,對人的心態會造成極大影響,而曾國藩很清楚,官場無常,才是官場的常態。

所以他跟朋友講:「宦海之風波,仕途之通塞。非意計所能預期,亦非人謀所可自主。」 個人和組織的發展中很多因素不是自己能夠提前預料的,也不是自己能左右的,曾國藩把這些因素歸于運氣,他說「運氣之說,賢者所不屑道,而鄙人則篤信不移」,所以他經常勸人放寬心,耐心等待命運的安排。

他認為,《周易》里的屯卦、否卦、蹇卦、困卦,都是教人「居之以裕,守之以貞」。這幾個卦象都是艱難困苦,而卦辭和爻辭中傳遞的基本含義就是讓人放寬心,耐心等待。

《周易》影響了中國人的人生哲學,也深深影響了曾國藩。《周易》一個核心思想是否極泰來、泰極否來。一個人不可能一直順利,順利到極致的時候往往就會遇到挫折;一個人也不可能永遠處于低谷,大勢早晚有一天會往上走,從而幫助我們走出逆境。所以逆境之中這個「裕」字就特別重要。

曾國藩對「裕」這個字非常看重。他說《易經》里的需卦二爻,處險之道曰「衍」。晉卦二爻,處險之道曰「裕」。他認為「衍」和「裕」都是「寬」的意思。

曾國藩的手下陳湜一度發展不順,處境艱難,他在給陳湜的信中勉勵他以「寬」字自養。

他說, 如果能夠把心放寬,調整好自己的心態,放在寬闊泰然之處,身體就不會孱弱,志氣也不會頹廢,然后就可以從容不迫地找到走出困境之路。

不管外部環境如何,應該做到「將此心放得寬,養得靈,有活潑潑之胸襟,有坦蕩蕩之意境」。這是曾國藩希望自己和手下在困境中具備的基本心態。

曾國藩還曾經引用過朱熹的一段話,「人之于患難,只有一個處置。盡人謀之后,卻須泰然處之」。遇到挫折、遇到困境,我們當然要盡力而為,但自己盡了所有心力以后,結果如何就已經不再是自己所能掌控的,這時候就要學會泰然、釋然,接受任何結果,不要心心念念全在結果得失之中。

所以他講,他自己對于所有事情都守8個字——「盡其在我,聽其在天」。 我該做的事情一定要盡心盡力,全力以赴,但是結果如何就要聽其自然。

這就是逆境中明智的做法,是坦蕩的胸懷。

這其中的核心,就是放下得失成敗。

如上所言,我們會焦慮、抑郁,往往是因為將得失成敗看得太重。

所以曾國藩講,「于毀譽禍福置之度外,此是根本第一層功夫」。 就是把得失成敗、面子、別人的評價全部放下。

「此處有定力,到處皆坦途」,這方面有了定力,一下子就柳暗花明了。

他的座右銘之一是「莫問收獲,只問耕耘。」不要過于關注結果的成敗得失,只要把該做的事情踏踏實實做好就夠了。

「物來順應,未來不迎,當時不雜,既過不戀。」曾國藩的這句名言相信很多朋友都知道。 事情到來了發生了,那就順勢而為;沒有發生的事情,不要牽掛憂慮;今天應該做的事情,要一心一意做好;已經過去的事情,不管結果如何,全部放下。

這樣的心態可以讓你靜下心來實實在在地去做好眼前的每一步。未來是一個個今天組成的,只要把一個個的今天做好,自然就會有好的未來,自然就可以走出困境。

他還曾經寫過一副對聯:「戰戰兢兢,即生時不忘地獄;坦坦蕩蕩,雖逆境亦暢天懷。」這副對聯也寫得特別好。越是順利時,越要提醒自己小心謹慎,因為天堂和地獄只是一步之差;越是在逆境之中,反而越要坦坦蕩蕩,要舒暢自己的天懷,有一種寬闊的胸懷。

一般人在順利的時候容易張揚,在逆境中容易抑郁。曾國藩正好相反,順利的時候提醒自己要學會收斂,逆境中反而要學會開懷。

天下沒有過不去的檻,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就算是人生最艱難的時刻,我們也依然可以找到生命的樂趣。這其中的關鍵,就看你的是心胸與心態。

心大了,事就小了;心小了,事自然就大了。心寬天地寬,要始終保持心境的坦蕩。所以曾國藩講「盛世創業之英雄,以襟懷豁達為第一義」。

心胸開闊、襟懷坦蕩,是英雄豪杰的共同特質,也是他們能夠創業成功的基礎。

03#

第三個字:強

第三個字是「強」。

就是倔強、剛強、堅韌不拔,就是不服輸的精神。

曾國藩非常看重「強」這個字。他說自古以來,帝王將相沒有一個人不是從自立自強做起來的。所以他給弟弟寫信強調,不管做事還是寫文章,「倔強」二字絕不能少,否則根本成不了事。

他認為,他和弟弟的性格受母親影響很大,好處就在于倔強。并且,他的祖父曾玉屏也一直教導曾家子孫「以‘懦弱無剛’四字為大恥」,要求他們「男兒自立,必須有倔強之氣」。就是有一種不服輸的精神。

曾國藩曾經回顧自己的一生經歷說,他辦的湘軍水師,一敗于靖港,再敗于湖口。這些都是恥辱性的失敗,但是他都咬緊牙關把局面維持了下來,而后終于迎來重振之機。

安慶沒有合圍時,祁門大營十分危急,黃德的局勢也很危險。大家都建議他撤安慶之圍,以支援祁門和黃德,但他咬緊牙關不撤,終于打下安慶。此戰之后太平天國大勢已去。

他還回憶道,南京也是這樣,方圓百里大城,易守難攻,他卻命曾國荃用一支部隊把南京圍起來,大家都說恐怕要重蹈清軍覆轍,但他咬牙堅持,最后立大功。

所以他總結說,由此可見, 一個人如果剛受挫折,或聽到別人不切實際的議論,就心情沮喪,改變計劃,那是很難成事的。

戰爭中,我們通常看到的是士兵在前線廝殺,其實承受最大壓力的,是戰爭的決策者。這種壓力對于組織是真正的考驗。「強」字就是強大的意志力,是一種堅持。

如果沒有曾國藩的倔強,沒有困境下依然堅持到底的意志力,很難熬過那麼長時間反復拉鋸一樣的戰爭。

曾國藩有個幕僚叫李申夫,曾經說曾國藩有個特點,就是跟別人慪氣從來不說出來,一直忍耐,然后一步步尋找自強之道,還引用了「好漢打脫牙,和血吞」這句話。

曾國藩說,這就是他咬牙立志的訣竅,沒想到被李申夫看破了。他自己當年被京城的權貴、長沙官場、江西官場唾罵,還經歷過岳州之敗、靖港之敗、湖口之敗,「蓋打脫牙之時多矣,無一次不和血吞之」。

他在給弟弟曾國荃的一封信中說,你來信經常怪運氣不好,這不像好漢之言。他要求弟弟「唯有一字不說,咬定牙根,徐圖自強」。

他還說過一句名言:「凡事皆有極困極難之時,打得通的,便是好漢。」 做事總是會遇到極其困難的時候,你挺直了、打通了,就會脫胎換骨,就會成為真正的好漢。

「困心橫慮,正是磨煉英雄,玉汝于成。」艱難困苦,正是上天要將你磨煉成英雄的好機會。

真正的英雄從哪里來的?一步一步磨煉出來的。所以他相信,天下事只在于人如何去做,到山窮水盡時自然會有路走。一個人如果經歷千磨百折,依然堅持定力,最終一定成功。

這就是曾國藩的性格,一生如此。他有一個人生信條——「成敗聽之于天,毀譽聽之于人。」成敗、毀譽,都不是自己所能左右,能做的就是自己有定力,肯堅持。

他曾經跟別人開玩笑說準備寫一本書叫《挺經》,「挺」的含義很多,核心含義就是要挺直了,不能趴下。他還跟別人開玩笑,說有朋友說他死了以后,皇帝應該給他一個謚號叫「文韌公」。「韌」,就是堅忍不拔。這是他對于自己性格里面最得意的地方。

丘吉爾人生最后一次演講是在劍橋大學的畢業典禮上,當時他已經老得幾乎說不出話,十多分鐘的演講其實就是反復在講一句話:「Never give up!」翻譯成中文,就是 「永不放棄」

這位老人用自己一生的經歷告訴這些即將走向社會的大學生,人生的成功秘訣非常簡單,就是永不放棄。

這也就是曾國藩講的倔強之氣、不服輸的堅毅精神。所以「強」,就是看明白以后不放棄的定力,這是曾國藩能夠走出逆境很重要的一個字。

04#

第四個字:悔

第四個字,悔。

「悔」就是要反思,改過,要看清自己的錯誤和缺點,把逆境變成一個自我成長和組織提升的機會。

當年曾國荃給他寫信,希望哥哥能指點人生。曾國藩回信說,捫心自問這幾年為什麼做得還行,靠的就是一個「悔」字,也就是自我反思反省。然后他講,曾經自認為很了不起、無所不能,看到的都是別人的問題。

但是自從丁巳年、戊午年被皇帝趕回家那一年多,他大悔大悟、脫胎換骨,才明白自己沒有多大本事,后來遇到問題看到的都是他人正確的方面。之后,他的心態和四十歲以前完全不同。

如果熟悉曾國藩的人生經歷,會知道他所說的丁巳年到戊午年大悔大悟,是他一生最大的轉折點。他怎麼從至暗時刻走出來?

除了「強」,就是「悔」。「強」是挺住,「悔」是成長,就是把逆境變成反思和成長的好機會。

我們今天經常講一句話:「不要浪費一場好危機」。「悔」的含義就是,千萬不要辜負了你的逆境。

平時,組織也好、個人也好,其實都會有惰性。 挑戰、壓力、逆境會逼著我們脫胎換骨,因為在逆境當中才能更清楚地看出自己的優勢和劣勢。

所以,一定要把逆境和困難看作人和組織反省自我、提升自我的最好機會。

曾國藩給弟弟曾國荃寫信說,「朱子嘗言:‘悔’字如春,萬物蘊蓄初發。」朱熹說過,在逆境之中要保持生機,而生機就來自于「悔」這個字。所以曾國藩勉勵弟弟說,「當此艱危之際,若能以‘硬’字法冬藏之德,以‘悔’字啟春生之機,庶幾可挽回一二乎?」遇到逆境,要以「硬」字學會收斂,同時以「悔」字開啟未來的生機。

「硬」其實就是前面說的「強」,所以曾國藩特別看重把「強」和「悔」兩個字一起看。

曾國荃有一段時間特別不順:鮑超和劉銘傳爭功勞,導致湘軍和淮軍產生了矛盾,曾國荃和李鴻章之間也因此出現了沖突,所以曾國荃當時遇到的壓力特別大。

曾國藩給曾國荃回信說,你現在遇到各種不順,但是「事已如此,亦只有逆來順受之法,仍不外‘悔’字訣、‘硬’字訣而已。」這里的「逆來順受」不是我們通常理解的意思,而是指要坦然經受已經處于逆境的現實。

坦然接受是第一步,接下來要靠「悔」字訣反省自己,靠「硬」字訣堅持住,不要輕易認輸。在曾國藩看來,其實這就是一個人突破自我,實現成長的關鍵。

他曾說,「圣賢之所以為圣,佛家之所以成佛,所爭皆在大難磨折之日」。 大難的折磨,是自我磨練、提升修養、拉開與他人距離的最好機會。

05#

結束語: 志之所向,金石為開

耐、裕、強、悔,4個字都很重要,但還不足以解釋曾國藩為什麼能夠走出極困極難時刻。

晚清朱孔彰寫的《中興將帥別傳》中對曾國藩的評價是「履危瀕死屢矣,有百折不撓之志」。就是說他一生遇到各種各樣的危險,甚至一次次瀕臨死地,但是他的志向目標從來沒有動搖過。

民國學者龍夢蓀評價曾國藩,「雖極人世艱苦之境,而曾不少易其心;雖遇千挫百折之阻,亦不足以奪其志」。曾國藩這一生遍嘗人間最艱苦的逆境,但是他的心從未動搖過;雖然遇到了千難百險各種阻撓,但從來沒有令他改變人生志向。

曾國藩相信「志之所向,金石為開」。只要志向足夠堅定,再堅固的金石都可以為之打開。胡林翼也講,「兵可挫而氣不可挫,氣可偶挫而志不可挫」。

我們做企業和打仗是一個道理, 暫時的失敗很正常,企業總是會遇到一些問題,但是記住,士氣不能受挫;即便士氣偶爾受挫,這也是人之常情,但是志向絕對不能動搖。

上面這4段話,最核心的一個字是什麼?是 「志」。這是曾國藩走出極困極難時刻最核心的東西。

前面我們講過「強」,「強」不單是性格,更主要的是一種信念。所謂的「志」,就是清晰的人生與組織目標,以及對信念和志向的執著與堅持。

什麼叫信念?相信正面的理念一定實現,相信困難和挫折都是暫時的。

曾國藩為什麼歷經困難不放棄?因為在他看來,他的志向、事業早晚會成功,他深信不疑。

遇到困難時,信念可以充分激發出人在精神層面的力量,使人在挫折之中依然堅持自己的信念,在絕望之中依然相信自己的相信,而且能夠把信心傳遞給組織的每個成員。

事實上,你的信念越堅定,你就越不畏懼更大的逆境,你承受挫折的能力就越強。曾國藩具有強大的心性和意志,背后是他堅定的信念。這是幫助曾國藩走出極困極難時刻最關鍵的因素。

尼克松在《領導人》這本書里曾經講過一句話,「一個人要能夠經受住領導人必須經受的艱難痛苦,他就非得相信自己的事業不可。他必須相信自己,否則就不能說服別人相信他」。

我想,這是對于所有處于逆境中的領導者來講最好的提醒。

最后做個總結,曾國藩如何走出了極困極難時刻?

一,「耐」,耐煩;

二,「裕」,寬裕,坦蕩的胸懷,得失成敗,學會放下;

三,「強」,倔強,不服輸的精神,打脫牙和血吞;

四,「悔」,反思、反省;

五, 最核心的,是「志」,也就是清晰的目標與信念。

信念是其他4條策略的力量來源,如果沒有信念,其他4條只能局限在「術」的層面,不可能真正讓你走過極困極難的至暗時刻。而好的領導者,即使是在最黑暗的時刻,也會眼中有光。

這是曾國藩的一生所能給今天的我們的最大啟發。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