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電影《滾滾紅塵》上映,最終斬獲8項金馬獎,林青霞獲最佳女主角獎,張曼玉獲最佳女配角獎,嚴浩獲最佳導演獎。
但領獎的那天,臺下有一個落寞的人,她沒有得獎,但她在這個電影里傾注了太多心血,她是三毛,也是《滾滾紅塵》的編劇。
領獎的時候,林青霞在領獎臺上發表感言的時候說: 如果沒有最佳編劇,亦不可能有最佳的電影。
從領獎臺上下來后,三毛摟著她說:「你剛才在領獎臺上講的話令我很感動,我好想哭!」
十幾天后,三毛結束了她的生命,結束了她一生的流浪。
「世界上有一種鳥沒有腳,生下來就不停的飛,飛的累了就睡在風里。一輩子只能著陸一次,那就是(ㄙˇ)亡的時候。」
我覺得,三毛就是這樣的。
1943年3月26日,世界很吵,人間很鬧,一個孩子出生時的哭聲,也夾雜在世界的喧囂里。
張愛玲說,亂世的人,得過且過,沒有真的家。
在那個戰亂的年代,父母對孩子最大的希望,也無非平安二字。
所以,父親陳嗣慶給這個孩子取名陳懋平,她就是后來的三毛。
三毛不像別的絕世天才那樣異于常人,但是小時候也絕非本人,而是聰明伶俐,說話寫字極有天賦。
很小的時候,她寫自己的名字,覺得「懋」字筆畫太多,太難寫,于是就省去了這個字,將名字寫成「陳平」。
她還有一些特別的地方在于,她喜歡去屠宰場看人宰羊,殺羊的整個過程,都看得很認真,有時候還若有所思地點點頭。
人家覺得殘忍,她只是靜靜地看著。
她也不喜歡和別的小朋友一起玩耍,反而喜歡一個人跑到墳場上去玩泥巴,她把采摘到的野花送給墳墓里那些人。
別人覺得害怕,她不知道什麼是害怕。
她有次一個人在院子里玩耍,有次一頭栽進水缸里,差點淹(ㄙˇ),父母見此,嚇得臉都白了,被救起來的三毛,并沒有哭,一口吐出嘴巴里的水,又默默玩去了。
就是這樣一個怪小孩,父母雖然不說她什麼,可是家里其他人卻難免要指責她,用自己的觀念來教育她。
三毛不理解大人為何要那樣對她,其他人也不理解三毛為什麼那麼奇怪。
小時候的三毛,還沒學會認多少字,就喜歡看書。
哥哥姐姐在外面玩游戲,她一蹦一搖地鉆進父親的書房,其中有一本叫做《三毛流浪記》,那是她最喜歡的。
有了書,她也不去看殺羊,不去墳場了,她在書房里。
人生只有一個,但讀書的人,可以看見不一樣的人生,而不讀書的人,只能沿著一條路往前沖,看不見岔路,看不見別的可能。
她的哥哥覺得她讀不懂,她也不說什麼,但有次讀了魯迅的《風箏》,她對哥哥說:「這個孩子的玩耍的天性被他大哥毀了,原本的質樸沒有了,只剩下陰影,可能這個孩子的一生都被毀了」。
哥哥一聽,被這番言論嚇到了,原來,她不是讀不懂。
1948年,三毛隨父母登上去台灣的「中興輪」船,到了台灣,一家人住在一個日式房子里,三毛又見到了很多新奇的東西。
她發現每個人都要脫了鞋才能上榻榻米的地,三毛高興得發狂,她和哥哥姐姐一樣,光著腳又蹦又跳的。
到台灣后,三毛也到了快要上學的年齡。
上學后,三毛的作文,經常都是模范作文,可是有一次,老師讓她們寫一篇關于理想的作文,三毛寫了她的理想:
我有一天長大了,希望做一個拾破爛的人,因為這種職業,不但可以呼吸新鮮的空氣,同時又可以大街小巷到處玩耍,一面工作一面游戲。
三毛覺得自己的理想很美好,但是在老師看來,這太沒出息了。
老師讓她重新寫,這回她寫:
我有一天長大了,希望做一個夏天賣冰棍冬天賣烤紅薯的人,因為這種職業,不但可以呼吸新鮮的空氣,同時又可以大街小巷到處玩耍,更重要的是,可以一面做生意,一面到處看看。
三毛覺得這個理想也很美好,但是老師一看,還是沒出息啊,又叫她重寫。
這回她胡亂地寫:
我長大了要做醫生,拯救天下萬民。
老師一看,贊美不已,說「這才是一個有理想,不辜負父母期望的人。」
三毛越來越不喜歡學校,她不喜歡學生們統一著裝,統一髮型,而且學校升學壓力很大。
而且在學校,老師要看成績,成績不好,不會做題,就是笨小孩,不會做題還會被懲罰,會被鞭子打,還要在全班同學面前出丑。
三毛怕了,于是她裝成乖乖女。
很多年后,她說: 「一群幾近半盲的瞎子,伸著手在幽暗中摸索,摸一些并不知名的東西。」
她不喜歡。太不喜歡了。四年級時,學校來了一頭髮瘋的牛,那頭瘋牛追著三毛,三毛怕得要(ㄙˇ),她想沖進教室,卻發現里面的人鎖住了門。
后來,一個炊事員救了三毛,幫她擺脫了瘋牛。
她和這個炊事員成了好朋友,可是老師又不準三毛和炊事員玩耍。
三毛心都碎了。
她渴望趕緊長大,將自由握在自己的手里。
人總會成長,雖然不一定就是長大。
12歲時,三毛考進了中學,小學到國中,新的課程增加了,三毛充滿濃濃的求知欲,可是上課的時候,美術課上老師并不講美術,只是把一只蘋果放在講桌上,讓學生照著畫。
她喜歡歷史,喜歡那些歷史人物的故事,可是歷史課上,老師要求他們記住考試重點內容。
課堂上的學習,就是為了高分,老師對高分充滿向往,而三毛只覺得無聊。
在三毛眼里,數理化都挺討厭,尤其是數學。
在數學老師的眼里,三毛簡直低能,簡簡單單的數學題都不會,因此考試也總是不及格。
但考來考去,三毛也發現了老師出題的門路,都是從課本后面的練習題里選出來的,于是,三毛就將練習題的答案全部背下來,那次考試,三毛考了高分,可是老師不相信這個平時低能的學生,竟然能考這麼高的分數。
老師讓三毛重新做一套題,結果三毛啥也不會。
數學老師判定,三毛的高分是作弊得來的。
于是,三毛被懲罰了,她被罰站在全班同學面前,老師拿著飽蘸墨汁的毛筆,在她臉上畫了兩個大大的圓圈。
全班同學,哄堂大笑。
三毛的心,碎了一地,她恨不得找一個地縫鉆進去。
老師還命令三毛在學校大樓走一圈,「游行示威」。
那天回家后,三毛躲在被子里,哭了一晚上。
從那以后,她害怕去學校,于是就逃學,別人上學,她就逃到公募里面去玩,拿著一本書,和無數(ㄙˇ)人一起讀。
后來,學校將三毛逃學的事情告訴了她的父母,父母選擇讓三毛休學,三毛越來越自閉,她不愿意再面對這個世界。
擔心女兒的陳嗣慶,還偷偷帶三毛做了智力測試,結果測試工作人員告訴陳嗣慶,三毛的智力相當于三歲兒童。
她甚至撥打生命熱線電話,然后一遍又一遍地重復:「活不下去了,活不下去了,救我,救我,救我啊」。
旁人的目光、他人的偏見、外界的指責,讓三毛覺得,自己成了一個無用的人。
她想自絕,用刀片劃破自己的手腕,血流了一地。
睜開眼睛后,看到的是悲痛欲絕的父母。
三毛決定,還是要好好活。
這一次生病抑郁,她病了將近七年的時間,大部分時間,她都把自己關在家里,父親陳嗣慶,不想讓女兒的教育落下,就用輕松的聊天方式,給三毛上課。
古文觀止,四書五經,還有韓文蘇文,父親講得輕松幽默,三毛聽得津津有味。
父親教會了三毛讀書,她什麼都讀,中國的,外國的,翻譯的,原版的,三毛的英語水平也不斷上升。
文學和藝術拯救了三毛。
她終于敢走出家門了,偶爾也會去海邊散步,會撿來一些貝殼,陳嗣慶還打算讓三毛學習繪畫,還給三毛找了一個小有名氣的畫家作為老師。
先是傳統山水畫的行家黃君璧,后來又是邵幼軒。
三毛不喜歡黃君璧一板一眼(ㄙˇ)板的教學,她喜歡邵幼軒的教學方式,邵幼軒讓三毛自由創作,去把腦海里的畫面畫出來,她在技巧上指點她。
這位邵老師,還經常夸三毛。
夸贊有時候比打擊更具有力量,三毛漸漸找回了失去的自信。一個偶然的機會,她走進了油畫的世界,遇見了對她影響很大的油畫老師顧福生。
可是,連續學習兩個月之后,三毛的畫依舊存在很大的問題,這讓她開始懷疑自己,是否真的適合畫畫,顧福生是理解三毛的。
有一天,三毛終于忍不住了,難過地告訴老師,自己不是畫畫的材料。
顧福生聽完,開始和三毛談心,談起文學,他鼓勵三毛進行文學創作,在文學方面發展。
再次去上繪畫課時,她將自己的作品帶去了,顧福生看了,覺得不錯,就推薦給了現代文學的白先勇。
之后,他告訴三毛:「一個月后,作品將在《現代文學》發表。」
那篇稿子,就是《惑》。
這是她的處女作,之后,《秋戀》、《月河》、《極樂鳥》相繼發表。
終于,雨季不再來,三毛回來了。
文學讓三毛擁有了力量,也有了面對世界的勇氣。
她要上學,可是她已經休學好多年了,為了能夠入學,她給文學院的院長寫了一封長長的求學信,信的末尾說:「區區向學之志,請求成全。」
很快,三毛就成了一名哲學專業的選讀生。
為什麼選哲學呢?
她說: 「因為想知道人活著到底是為了什麼」。
三毛在學校里,會有文章發表,會有稿費收入,是很多人眼里的才女。
還有一個叫舒凡的男生也常有文章發表,這個人就是梁光明,已經出版了兩本書。
三毛讀過梁光明的文章,喜歡他的才華。
此后,為了能夠多看梁光明一眼,三毛常常跟著他,他吃飯,三毛就怯生生的跟在后面,他上課,三毛就去旁聽。
一連三四個月,三毛跟屁蟲一樣,可是梁光明始終沒有表示什麼。
終于,她決定,大膽表白,不管最終結果怎麼樣,至少不后悔。
結果是表白勝過了暗戀,她表白成功了。
此后的校園,就成了約會的場所,他們牽手走在校園的路上,哪怕下雨,都覺得是浪漫。
她想和梁光明結婚,給愛情一個家,也是一個答案。
她站在梁光明面前說:我們結婚吧。
可梁光明拒絕了,他說,「給我十年時間。」
最終,梁光明出國了。
1967年,三毛也去西班牙馬德里留學,她要離開傷心的地方,流浪天下。
異國他鄉,沒有人為你將飯煮好,將房間打掃干凈,沒有人為你把衣服洗干凈,一切都得自己來。
自由就是自己決定自己的人生,自己解決自己的問題,三毛做到了。
在西班牙,三毛經常參加音樂會,在音樂會里,有一個大男孩,偷偷地注視著三毛。
三毛也注意到了這個男孩,她心里驚嘆: 「世界上怎麼會有這麼英俊的男孩子?如果有一天可以做他的妻子,在虛榮心,也是一種滿足了。」
可是,這個男孩年紀太小了,比三毛小了6歲。
她把這個男孩的名字翻譯成「和曦」,可是男孩覺得「曦」字太難寫了,于是三毛就改成荷西。
那年,荷西18歲,還在上高中。
有一次,荷西拿出十四塊西幣,要帶三毛去看電影。
可是,買了電影票,就沒有錢坐車了,荷西為難地說:「可以走著路去,走路回來」。
有一天,荷西對三毛說:「再等我六年,讓我念完四年大學,兩年服兵役,六年后我就可以結婚了。」
三毛猝不及防。
荷西太小了,六年又太長了,她說:「你以后不要再來找我了。」
分別的時候,荷西說:我站在這里看你先走。
三毛說:「我站在這里看你走,這是最后一次看你,你以后永遠不要再來了。」
荷西說:「除非你自己愿意,否則我永遠不會再來纏你。」
然后,他慢慢跑著離開,一面跑一面回頭,臉上掛著笑容,嘴里喊著「echo,再見!echo,再見!」
此后,三毛的樓下,就少了一個等待的身影。
但他們終究還會再見的,只是,那已經是多年之后了。
荷西之后,三毛談過幾次戀愛,她嘗著愛情的滋味。
可是,愛的時間都不持久。
愛情里失望了,她需要一個能與她過日子的男人,她已經29歲了,她想要結婚。
后來,她認識了一個德國教師,兩人談婚論嫁。
三毛也滿懷期待,可是這個男人,卻意外去世,因為心臟病。
生離(ㄙˇ)別,這人生啊,破破爛爛。
極度痛苦的三毛,想結束自己的生命,結束這痛苦的人生,于是,她吞下大量安眠藥。
再次被救醒后,三毛發現,身邊還是悲痛不已的父母,父母的愛,拖拉著三毛,要讓她好好活。
痛苦是常事,可是在生活不經意處,總有一些人為你精心安排的驚喜。
有一天,一個西班牙的朋友問她:是否還記得一個叫荷西的人?
這個朋友帶來了一封信,是荷西的,信里還有一張荷西的照片,三毛看見照片,脫口而出:「這是希臘神話里的海神嗎?」
信里說: 我和你約定的期限是六年。
六年,拖拉機都可能會變成豪車,別墅都能荒廢成破房子,但愛還是愛,一直沒變。
看見這封信時,三毛的未婚夫還在,她還在準備著結婚。
而今,一切都變了,她再次飛向西班牙,她喜歡花花世界。而且隨著年齡增加,越覺生命短暫。
1972年,三毛滿心傷痕,再次來到西班牙。
在荷西妹妹的央求下,三毛不情不愿地寫了一封信說:「荷西,我回來了,我是echo。」
明明兜兜轉轉,她還是回到了荷西身邊,當時三毛還在給台灣的雜志《實業世界》寫稿,眼看交稿日子到了,三毛將自己關在房間里創作,荷西覺得這樣不好,帶她出去散步。
看到公園里園丁在修剪樹枝,荷西說: 「我覺得那些被關在方盒子里辦公、對著數字的人,才是天底下最可憐的,如果讓我選擇,我寧愿做園丁,也不做銀行上班的人。」
三毛覺得荷西說出了自己的心里話,于是就給編輯部回了一封信:「對不起,不干了。」
她還發現,荷西偷偷從別處收藏了她的照片,六年中,他找到的照片,比她自己知道的還要多。
她說:「你那時為什麼不要我?如果那時候你再堅持要我的話,我還是一個好好的人,現在回來,心已經碎了。」
荷西說:「碎了的心,可以用膠水把它粘起來。」
「粘過后,還是會有裂縫的」
荷西將三毛的手放在自己的胸口上,「這邊還有一顆,是黃金做的,把你那顆拿來,我們交換一下吧。」
最動人的情話,莫過于此。
談到想去哪里,三毛想去撒哈拉,荷西想去愛琴海,因為他喜歡航海和潛水。
可是,為了三毛,荷西提前去了撒哈拉,將一切都安排得好好的。
三毛去了,她就有家了。
結婚前,荷西問三毛:「你要一個賺多少錢的丈夫?」
「看得不順眼的話,千萬富翁也不嫁;看得中意,億萬富翁也嫁。」
「說來說去,你總想嫁有錢的。」
三毛嘆了一口氣說:「也有例外的時候。」
「如果跟我呢?」
「那只要吃得飽的錢也算了。」
「你吃得多嗎?」
三毛十分小心地回答:「不多,不多,以后還可以少吃點。」
他們結婚了,結婚的時候,沒有豪華的婚禮,結婚當天,荷西還在上班,下班之后匆匆忙忙趕回來舉行婚禮。
新房簡陋,他們慢慢布置。
最終,房子被布置得有模有樣,房間被打掃得干干凈凈,她還學會了煮菜做飯,用一道道美味的菜肴慰勞荷西。
撒哈拉是貧瘠的,可是他們的生活,卻是豐富的,有滋有味。
他給三毛買了一只羊,讓她每天可以喝新鮮羊奶。
荷西工資不高,付完房租,寥寥無幾。
但一個人日子過得好不好,不是看多少錢,而是看怎麼過,一個人過得幸福不幸福,也不是看她有多少錢。
當地人不知道照相機,覺得照相會勾魂。
三毛告訴他們,這是相機,還給他們照相。
當地人沒有鏡子,也覺得鏡子會勾魂。
三毛告訴他們,這是鏡子,可以用來梳妝。
他們出去拾荒,撿到駱駝頭骨,就能高興好久,他們一起偷看當地人洗澡,被發現后落荒而逃。
這些經歷,被她寫成故事,有《結婚記》《中國飯店》《懸壺濟世》《娃娃新娘》《荒山之夜》《沙漠觀浴記》等。
有滋有味有溫度的生活,并不是用錢買來的,而是用靈魂展開的。
撒哈拉是三毛的另一個家,可是,人來到這個世上,到哪里都不敢說是歸宿。
這個世界,可以處處為家,因為愛。
這個世界,也可以處處流浪,因為人生無常。
1975年10月30日,三毛離開了撒哈拉,這一次離開,就是永別。
離開撒哈拉之后,三毛先去大加納利群島,荷西晚幾天與她會和。
她在房間里,念叨著四處學來的咒語,祈禱荷西早日回來,十五天后,荷西來了,三毛一顆心才真正放下。
荷西是她的歸宿,也是她的家。
她不需要很多錢,她只需要荷西一直在身邊,但是這點希望,也因為生活而破滅。
荷西打算回到撒哈拉的工作崗位上,因為薪水可觀。
為了能夠和荷西待在一起,三毛讓荷西辭去工作,三毛更賣力地寫作,以獲取生活所需的錢,但生活還是越過越窘迫。
三毛的身體,也越來越差,最終,三毛回台灣的父母身邊療養。
一段時間后,荷西找到了一份工作,三毛身體也好轉,三毛不放心荷西一個人,又回到了荷西身邊。
1977年,由于荷西的工作關系,他們去了丹納麗芙島,那個新年,荷西讓三毛許下一個愿望,三毛一直在重復:「但愿人長久,但愿人長久」
許愿完畢,她覺得有些不祥,緊緊地抱著荷西。
那段時間,三毛神神道道,心里總有不好的預感,她擔心自己會(ㄙˇ),恰巧台灣《讀書人》雜志寄來約稿題目:《假如你只有三個月可活,你要怎麼辦》。
荷西看見這個題目,問三毛:「你會去做什麼?」
那時候,三毛在廚房揉面,她舉起沾滿面粉的手,輕輕摸了摸荷西的頭,慢慢地說:「傻子,我不會(ㄙˇ)的,我還得給你做餃子呢!」
荷西的眼睛突然淚眼朦朧,從后面抱住三毛,直到餃子上桌。
可是命運就是這樣,總要將最美好的東西打碎,變成悲劇。
1979年7月30日,荷西下海捕魚,出現了意外,他沒能從水下爬上來。
聽到噩耗的三毛,不愿意相信這是真的,她心里一直告訴自己,荷西沒有找到,那就可能還活著。
她向上帝禱告:「我說上帝,我用我所有的懺悔,向你換回荷西,哪怕手斷了、臉丑了,都無所謂,一定要把我的荷西還給我。」
后來,找到了荷西的尸體,早已被海水浸泡得不成樣子。
三毛撕心裂肺,可是上帝聽不見她的悲聲。
葬禮那天,三毛握住荷西冰冷的手,對他說:
要勇敢,要勇敢,沒有我的時候你也要勇敢。
她講完,荷西的眼睛里流出了血,鼻孔里也流出血,嘴巴里也流出血。
荷西回應了她。
三毛簡直瘋狂了,她不想離開荷西,她痛苦地呼叫:「荷西回來,荷西回來。」
后來很長一段時間,三毛早上起來,就去墳場陪著荷西,天黑了,她還不離開。
三毛想(ㄙˇ),可是父親陳嗣慶告訴她:「你如果敢做出毀滅自己生命的事情,那麼你便是我的仇人,我不但今生與你為仇,我世世代代都要與你為仇,因為你,殺(ㄙˇ)了我最最心愛的女兒。」
為了父母,她努力活著,每一天都很努力地活著。
在《浮生六記》里,蕓娘(ㄙˇ)后,沈復一個人活在痛苦里。
在《我們仨》里,錢鍾書和錢媛先后離世后,楊絳一個人留下來打掃戰場,承受生離(ㄙˇ)別的痛苦。
荷西走后,三毛甚至一度感到慶幸,因為留下的是她,痛苦是她在承受,她不忍心讓荷西承受這樣的痛苦。
情深之人(ㄙˇ)別,最痛的往往是活著的人。
她又開始流浪,要把萬水千山走遍。
有一次在車上,她好像聽到一個聲音說:「苦海無邊」。
三毛在心里輕輕地回應:「我知道了」。
她一邊走,一邊看,一邊思念。
在路上的時候,她還能感受到自由,她才能不想他,他走了很多地方,遇見了很多人,可是沒有一個是他。
1989年,作家夏婕在新疆訪問王洛賓之后,發表了幾篇王洛賓故事。
三毛看后,哭紅了眼睛。
她從小就喜歡王洛賓的《在那遙遠的地方》,現在又看到王洛賓的生活經歷,她決定給王洛賓寫信。
后來三毛到新疆旅行,去見了王洛賓。
這一見,兩人談得投機。
三毛離開后,就不斷給王洛賓寫信,三個月的時間,寫了15封信。
三個多月后,三毛再次前往新疆,只為王洛賓。
在給王洛賓的信中,三毛說:
「不住賓館,住在家里是為走進你。」
那段時間,她與王洛賓各騎一輛腳踏車外出探親訪友、上街逛景、購物買菜,回家后由三毛親自掌勺做飯,閑暇時間聊天、彈琴、唱歌、寫詞。
可是,媒體知道了三毛在王洛賓家里,想要采訪的,王洛賓希望三毛接受采訪,而三毛只想和王洛賓享受單獨的時光,不愿被打擾,可是王洛賓一再動員,再加上他對三毛的表示始終保持距離,三毛失望了。
原本打算久留的三毛,沒多久就離開了。
1990年,導演寧浩找到三毛,希望三毛能寫一個劇本。
三毛拒絕了。
可是后來,由于一些意外,三毛寫了《滾滾紅塵》。
寫劇本期間,林青霞打算去看三毛,但三毛非要等劇本寫完之后再見林青霞。
寫完劇本的那天,林青霞拿著兩盒鳳梨酥去到三毛住處,三毛將劇本一頁一頁地讀給林青霞聽。
到了需要音樂的時候,就放上一首,然后跟著音樂起舞。
后來,這部電影獲得極大的成功,包攬了八項金馬獎,可是沒有最佳編劇獎。
1990年12月15日,金馬獎頒獎,三毛盛裝出席。
可是那之后不久,1991年1月4日,三毛就選擇離開這個世界。
三毛的一生,不長,可是她所經過的生活,很長,正如她說的,我的一生,是別人幾世都過不完的。
生命的意義,也不是看人活了多長,而是看人活著的時候,都做了些什麼。
三毛(ㄙˇ)后,她的父親說:「我女兒常說,生命不在于長短,而在于是否痛快的活過。我想這個說法也就是:確實掌握住人生的意義而生活。在這一點上,我雖然心痛她的燃燒,可是同意。」
她的一生,想哭的時候就哭,想笑的時候就笑,想愛的時候就愛,她活得痛快,讓生命盡情地綻放著。
她是一個平凡的人,會受傷,會痛苦,但是她活成了自己的樣子,那是屬于三毛所有的,和所有人都不一樣的人生。
我常想一個問題,我們欣賞很多人,佩服很多人,是因為他們做了我們想做而不敢做的事情。
每個人都想要自由,想要讓自己的生命燃燒起來,可是面對生活,大多數時候都選擇了茍且。
三毛不一樣,她選擇流浪,選擇燃燒,選擇自由。
三毛沒有束縛嗎?不,她和我們一樣,生活充滿束縛,她的父母,同樣希望女兒安安分分,希望她守在自己身邊,這是天下父母心,即便不說,也會有此期待。
三毛選擇遠方,選擇在路上,夢想令人恐懼,而且充滿負重,但三毛勇敢前行。
很多事情沒有做,不是因為困難,而是因為你沒去行動,所以才難。
幾年前有個老師,寫下一封最具有情懷的辭職信:
「世界很大,我想去看看。」
誰不想看看世界呢?可是敢的人沒有多少,他們放不下自己的工作,放不下自己的身份,放不下自己的錢,所以最后他們只能看著別人去做,然后為別人點贊。
很多人想看世界,可是又不愿意支付看世界的代價,所以他們看不了世界,只能繼續看著自己的工作,看著自己已經看膩歪了的一切。
我們讀三毛,不應該僅僅只是為三毛的一生感動,更應該從中找到一點力量,去過自己喜歡的生活,遠方也好,茍且也罷,想做就做。
生活里,我們需要的永遠不是完全的準備,而是說做就做的勇氣和能力。
代表者: 土屋千冬
郵便番号:114-0001
住所:東京都北区東十条3丁目16番4号
資本金:2,000,000円
設立日:2023年03月0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