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儒家經典著作,《禮記》不得不提。它是中國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書籍,是西漢戴圣對秦漢以前各種禮儀著作加以輯錄,編纂而成,共49篇。
現代社會,人際交往,貴在有禮。禮儀是一個人乃至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文化修養和道德修養的外在表現形式,也是做人的基本要求。
《禮記》的內容包羅萬象,文字生動流暢,字里行間無不體現中華禮儀之美!向古人學習,學的是舉止上的禮儀之美,學的是適時而言的說話之道,更是待人處事上的為人之智。
譯文:處于一定的職位,而沒有在那個職位上所應該提供的意見,是君子就應當感到羞恥;有那樣的言論,卻沒有那樣的行為,是君子就應當感到羞恥。
人生在世,就必須也應當要對生活、對工作、對社會、對國家承擔起應有的責任和義務。責任只有大小之分而無輕重之別。
孔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反過來講,人在其位,則必謀其政。
人處于一定的位置角色上,就應該有符合那個位置角色的言行。
《禮記》中還有句話,「在官言官,在府言府,在庫言庫,在朝言朝」,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作為父母,看到子女的缺點卻不指正,那就是「父之過」;
作為教師,見到學生不上進卻不管教,那就是「師之惰」;
作為朋友,發現朋友的過失卻不點明,那就是「友便佞」。
譯文:說話必須首先要體現誠信,行為一定要持中端正。
《道德經》中說:「輕諾必寡信。」
意思是那些輕易發出的承諾,很少會被兌現。
言行便是人品,諾言加身,便要用心去完成。
小信誠則大信立,若一再食言而肥,又如何取信他人。
中正的人,話一旦說出,便要將他人的事當做自己的事,用心去做,事有歸著。
唯有誠信重諾,真心待人,方能萬事順心,福運臨門。
譯文:如果每開口說一句話都不敢忘記父母,就不會口出惡言,招致別人的辱罵。因為你去罵別人的時候,別人也會憤憤不平地回罵你,這樣,就使父母遭受到辱罵了。不辱沒自己的名聲,也不讓父母蒙羞,這才可稱得上是孝了。
曾子說「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你怎樣對待別人,別人也會反過來怎樣對待你。
孔子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果有什麼事加在你身上你不樂意的話,就不要把相同的事加在別人身上。
朱熹注解這段話時說:「以己之心度人之心,未嘗不同,則道之不遠于人者可見。故己之所不欲,則勿以施至于人。」朱熹的意思是,以自己的心去忖度別人的心,別人的心與我的心并無不同。那麼,為人之道并不遙遠,從自己的心出發就可以了。所以自己所不愿意的,就不要加諸別人身上。
人與人之間要建立良好的關系,一定要互相體諒,將心比心,感同身受。
說話也是同樣的道理,自己不愿聽的惡言惡語,就不要跟別人說。
說話時溫文爾雅,不急不躁,心平氣和,溝通的效果自然會很好。
譯文:有德行的人謹慎說話,注重干實事,說到做到;品德低下的人妄言妄語,搶先說大話,說到做不到。
孔子說:「仁者,其言也讱」,「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
所謂訥言,就是忍而少言,謹慎慢言,說話前要三思,切勿口無遮攔,信口開河,也不要饒舌話多,滔滔不絕。
越是聰明的人,就越懂得在適當的時候、對適當的人,說適當的話,對誰能說真心話,對誰只說客套話,什麼場合該閉嘴,什麼場合該開口。
朱自清在《沉默》一文中說:你的話應該像黑夜的星星,不應該像除夕的爆竹——誰稀罕那徹宵的爆竹呢?言不在多,希言則貴。
知易行難,說什麼不重要,重要的是去行動。
譯文:侍奉先生,如果先生問話,一定要等先生問完,再回答,不要插話。若多人同侍長者,長者向眾人發問,侍坐者當先看看周圍,待他人來回答,不宜率然搶先回答,要察言觀色來對答。少頃,若終無人說話,再來回答長者的問題。
在中國,自古以來就講規矩,禮尚謙。
在與長者說話時,如果還沒有輪到自己說話,不要急著先說,這是極其不禮貌不恭敬的行為,也是急躁輕率的表現。
同樣,在與別人交流時,出于對對方的尊重,最好不要主動打斷別人。
孔子曾說:「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與人交往,對方沒說完就打斷別人搶先說,是急躁;該自己說了還不說,是隱瞞;不看對方臉色就貿然說,是「眼瞎」。
譯文:說話有事實依據,做事有法度規矩。所以,活著的時候,無人能改變他的志向,ㄙˇ后也無人能剝奪他的美名。
人的主要活動方式,不過言與行兩種。
古人云,行謹則能堅其志,言謹則能崇其德。牢記一個「謹」字,所犯的錯誤會越來越少。
說話必須要真、要實、有根、有據、有實質內容;不信口開河,不捕風捉影,不胡言亂語,不虛假夸張。
做實事,做好事,言行一致。不只說不做,不避重就輕,不損人利己,不違紀犯法。這很不易,但只要不斷加強道德修養,磨煉意志,必會不斷提高做人的層次,進入更高的境界。
代表者: 土屋千冬
郵便番号:114-0001
住所:東京都北区東十条3丁目16番4号
資本金:2,000,000円
設立日:2023年03月0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