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孫臏兵法》里有一段對話。
齊威王問:「兩軍相當,兩將相望,皆堅而固,莫敢先舉,怎麼辦?」
孫臏說:「先用少量的兵和勇敢的低級將領去試探,別一開始就想著取勝。」
再問:「我強敵弱,我眾敵寡,怎麼辦?」
答:「誘導對手,迎合對手的心理,讓對方來交戰。」
三問:「敵眾我寡,敵強我弱,怎麼辦呢?」
答:「避其鋒銳。」
不管是哪一種情況,第一步就是「讓」。這不是軟弱,而是做人的彈性,只要借助反彈力,就可以獲勝。
人到了一定的年紀,就會發現,總是「當仁不讓」,就會和別人硬碰硬,吃虧的總是自己。
因而,聰明的人,總是讓人一步,雖然有一些慫,但事后會很精彩。
02
第一,讓普通人有活路,厚德載物。
每個人都喜歡往高處走,這是理想。但是你不要忘了,「萬丈高樓平地起」。如果失去了根基,你走得越高,越難以立足。
一個人的位置越高,那麼他腳下的「根基」就越大,否則就是能力無法支撐理想。
春秋時,齊景公去打獵,拿出弓箭,朝著一只大鳥。一個百姓忽然冒出來,把鳥嚇走了。
齊景公很生氣,要抓住那個嚇走鳥的人。
大臣晏子說:「對一個不知情的人進行懲罰,這是‘混亂’,也叫‘暴政’。」
因而,齊景公不再追究此事。
冬天里,到處下雪,齊景公說,不覺得冷啊。
晏子說:「你有狐皮大衣,當然會如此覺得。看看那些沒有衣服穿的人,就冷了。」
因而,齊景公打開倉庫,把衣服分給窮人。
西漢文學家劉向給晏子點贊 ,說:「盡忠極諫道齊,國君得以正行,百姓得以親附。」
聰明的人,把自己放在人海里,和大家沒有什麼兩樣。哪怕自己有了好的位置,仍舊會降低姿態,問計于民。
很多時候,把別人舉得高高的,自己就得到了「口碑」,做任何事情,都能得到幫助。
03
第二,讓賢惠的人有出路,善于用人。
春秋時,齊桓公讓鮑叔牙做相國,鮑叔牙認為自己能力不夠,舉薦了管仲。
管仲阻止過齊桓公繼位,還拿起弓箭,射向了齊桓公。之后,就逃到魯國去了。
齊桓公不計前嫌,安排人去魯國,把管仲接到齊國,并且主動迎接,恭恭敬敬地請教。
孔子對管仲的才華和成績,贊嘆不已 :「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
當我們贊美管仲的時候,更應該看到,齊桓公善于用人,對賢惠的人,總是網開一面;鮑叔牙善于用人,把能力更強的人,放在自己的前面。
任人唯賢,這是自古以來的美德。如果你能夠學會的話,在你的身邊,會有一群聰明的人,幫助你做很多的事情。更重要的是,你就是聰明人里的王者。
04
第三,讓仇恨的人有退路,心胸大度。
說起仇人,你一定會想到「咬牙切齒、君子報仇十年不晚」之類的詞語。
如果有機會,把仇人碾壓一番,就是出了一口惡氣。否則你會認為自己一輩子都抬不起頭來。
事實上,讓你放不下的,不是「仇人」,而是「仇恨」。
你恨別人太強大了,恨自己太軟弱了,恨社會太無情了,恨家人沒有幫助自己報仇......帶著仇恨生活下去,你做任何事情,都會「氣嘟嘟」,難以成功。
如果新仇舊恨加在一起,肯定會形成嚴重的內耗。
唐朝時,魏征是李建成的謀臣。李建成和唐太宗爭奪位置,算起來,魏征是唐太宗的一個「對手」。但是唐太宗卻提拔魏征,對魏征的「建議」,慎重考慮。因此,魏征對貞觀之治,起到了很好的推動作用。
看過這樣一句話:「知道一切,恕宥一切。忘了一切,乃得一切。」
放過了仇家,你會發現,生活云淡風輕。如果你心中有仇,就會走進死胡同,進退不得。
05
第四,讓自家的人有前路,團結奮進。
在教育界有一個富人,叫李永新。
他出生在吉林通化的一個普通的家庭,并且家庭很窮。
為了讓李永新通過讀書改變命運,家里的三個姐姐,主動做出了讓步。一家人集中力量,把他送入了北京大學。
上學的時候,物理課上,做過一個「聚焦」的實驗。
用一個廢舊的白熾燈,在里面灌滿水,然后放到陽光下;白熾燈下放著一張白紙。
陽光聚焦在一個點上,又恰好落到白紙上。很快,白紙的溫度迅速升高,并且冒煙,起火。
一片光,變成一道光,就是一股不一般的力量。一家人,一起幫助一個人,那就是「推波助瀾」,結果一定會令人驚喜。
有道是,都是一家人,打斷骨頭連著筋。在大是大非面前,我們要懂得禮讓。把有能力的人,變成家里的領頭羊。只要事情成功了,每個人都可以得到好處,一家人都會變成富人。
家人互相爭執,互不相讓,導致家庭一盤散沙,難以成大事。
06
在《中庸》里有一個故事。
子路問,什麼是「強」。
孔子說,抱著兵器,喜歡武斗的人,這是北方的「強」。用寬厚和柔軟去教育別人,不計較蠻橫無理的人,這是南方的「強」。
古人云:「君子中立而不倚,和而不流。」
一個人有了「讓」的智慧,就能力大無窮,何樂而不為呢?
得理時,讓一步;無理時,讓三步,彼此都有路。
憤怒時,讓一步;平靜時,讓三步,一生都平安。
代表者: 土屋千冬
郵便番号:114-0001
住所:東京都北区東十条3丁目16番4号
資本金:2,000,000円
設立日:2023年03月0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