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心靈
職場
家庭
《曾國藩傳》:笨,是最好的天賦(深度好文)
2022/09/19

唯天下之至拙,才能勝天下之至巧。

♬ 點上方綠標可收聽洞見主播安東尼朗讀音頻

有人說,縱觀中國上下五千年,在中國歷史上能稱得上圣人的只有「兩個半」。

其中一個是孔子,另一個是王陽明,而那 「半個」就是曾國藩。

曾國藩的一生跌宕起伏,不可謂不傳奇。

他智商平常,天資一般,一個秀才就考了七次。

身體也很差,一生與多種嚴重疾病相伴。

出身更是平常,祖上幾百年間都是平頭百姓。

年輕的時候,性格中還有很多毛病,比如自我管理能力比較差。

但是,他卻通過不懈的個人努力,完成了脫胎換骨、超凡入圣的變化,達到了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的境界。

接下來,讓我們一起走進《曾國藩傳》這本書,看看他是靠什麼,實現逆風翻盤的吧。

1811年冬天,曾國藩出生,他長得普普通通,出生時也沒什麼天降異象,到四歲也沒有能夠光大門楣的跡象。

他記憶一般,思維也不敏捷,怎麼看都平平常常,普普通通。

只是曾家有一個老人固執地認為,曾國藩將來必成大器,為此他特意叮囑曾國藩的父親,要好好培養。

和所有舊中國的讀書人一樣,曾國藩六歲進私塾讀書,他八歲熟讀四書五經,靠的不是天賦,而是勤奮。

在父親的嚴格管教下,曾國藩勤奮得令人發指,別的孩子呼呼大睡做好夢的時候,曾國藩就被父親揪著辮子叫醒背書,一遍不行就十遍,十遍不行就一百遍,一百遍不行就一千遍,直到背下來才完事。

就是這樣一個連「小偷」都覺得笨得不行的娃,卻從小就討厭「胸無大志」的人。

因此,曾國藩給自己立下了高大的志向。

十六歲那年,曾國藩跟著他父親,開始考秀才。

第一次,落榜,他父親說,第一次考,不要灰心。

第二次考,落榜,他父親說,沒事。

第三次考,還是落榜。他父親只得安慰說,堅持就是勝利。

第四次,落榜。

第五次,落榜。

第六次,父子兩人一樣,繼續落榜。他父親已經不安慰曾國藩了。

更要命的是,這次曾國藩被「通報批評」,主考官說:「此文是文理欠通的典型,文筆尚可,道理卻沒講通,大家要引以為戒。」

這一下,曾國藩不僅在家鄉成了名人,雖然名聲不好。

在整個湖南,曾國藩成了讀書人的反面教材。

經書上說:「知恥而后勇」,曾國藩是恥得無地自容了。

回家之后,他一頭扎進書房,一面埋頭苦讀,比以前更加努力,決心一雪前恥。

這一次,他還反思自己為何失敗,要找到失敗的原因。

他是如何反思的呢?

他將自己的作文和那些模范作文一一對比,既要知道別人「好」在哪里,也要知道自己「差」在哪里。

最后他得出一個結論:自己寫的文章,局部打磨得尚可,但是文章缺乏大局觀。

找到問題的曾國藩,對癥下藥,終于悟到了怎麼寫文章。

1833年,23歲的曾國藩第七次考秀才,這次他考上了,雖然是倒數第二名,但好歹榜上有名了。

成功是成功之母,第二年,曾國藩又中了舉人。

為了迎接之后的進士考試,曾國藩一頭扎進岳麓書院繼續學習,他有多刻苦呢?

他宿舍里有位比較「多事」的同學,晚上睡覺醒來,發現曾國藩還在讀書,于是訓斥道:「你怎麼白天讀,晚上還讀,還讓不讓人睡覺了?」

你以為被這麼說后,曾國藩睡覺了嗎?不,他是放低聲音繼續讀。

考試的時候,不出意外的,落榜了。

第二年增加一次考試,給落榜學子一個機會。

可是曾國藩照例落榜。

這一年,曾國藩26歲,說到底,還是個「失敗者」。

落榜回家,曾國藩看到一套書,喜歡得不行,可是身上票子不夠,他就典當了衣物,買了一套書,最后穿著一件破衣服,跟叫花子一樣回家。

父親問他:為何如此狼狽,曾國藩將路上的經歷說了一遍。

父親說:「你花了這麼多錢而且還是借的錢買書,我不怕。借的錢我可以拼命替你還,你只要能把買的書認真圈點一遍,就算對得住我了。」

曾國藩保證:「從今起,每日圈點十頁,風雨不改,雷打不動!」

比起名臣張居正,十二歲中秀才,曾國藩這位名臣,晚了十幾年。

他一直考試,但失敗的多,成功的少。

盡管他很努力,但考了幾次進士,都名落孫山。

1838年,曾國藩再次北上考試,這一次,他在榜單最末尾看到了自己的名字,但看著排在最后的名次,心高氣傲的曾國藩,還是有點自卑。

這次考試,曾國藩雖然榜上有名,但只是一個同進士。

按理是不能進入翰林院的,還有可能被打發到某個小地方當縣令,這讓曾國藩不能接受。

最后他打算去找主考官穆彰阿,此時的穆彰阿,是清朝的大紅人,只要能得到他的賞識,就什麼都有可能。

于是,曾國藩找到穆彰阿的門生,也是他的老鄉勞崇光,將自己絞盡腦汁寫出來的文章交給勞崇光,讓其代為轉交穆彰阿。

第一次,穆彰阿看了一眼,就放下了,啥也沒說。

但曾國藩沒有放棄,而是嘔心瀝血又寫了一篇自認為立意很高的文章,這一次,穆彰阿還是看不上眼。

曾國藩越挫越勇,繼續寫,這一次,穆彰阿見了曾國藩。

穆彰阿問:你可知我為何要見你?

曾國藩結結巴巴地說:想必是我的詩文……

話沒說完,穆彰阿就打斷了他說:你的詩文極其一般,我見你,是因為你的毅力打動了我。

言下之意就是,你這人很笨,文章不好,但是笨得有毅力。

而曾國藩身上最大的特色,好像就是這種打倒了再爬起來的毅力了。

最終,在穆彰阿的協調下,曾國藩進入翰林院。

回家的時候,曾家的祠堂都在發光,因為曾家還從未出過翰林。可曾國藩的父親對他說:

你的官是做不盡的,你的才是好的,滿招損,謙受益,你若不傲,就最好了。

這句話,影響了曾國藩的后半輩子。

成為翰林,曾國藩去了北京。

在北京翰林院,集天下英才,曾國藩一看,然后和自己一比,感覺又被打擊了。

別人一口正宗官話,他一口難懂的方言;

別人穿著時髦,他整個人土里土氣的;

更重要的是,他發現自己視野狹窄,觀念庸俗,以前讀書,就是為了考試,不是為了修身養性。

于是曾國藩「格物致知」,一番反省,發現自己缺點很多:

第一是沒有靜功夫,好熱鬧,愛串門,愛去刑場看殺頭;

第二就是傲氣十足;

第三是虛偽,不懂裝懂;

第四個就是好色,看著美女就轉不動眼睛。

缺點是反省出來了,可是做是做不到的,通過考試,曾國藩升官很快,他寫信給家里,洋洋自得。

升官之后,曾國藩給自己立了一個高大的志向:

不為圣人,便為禽獸;

莫問收獲,但問耕耘。

要做圣人,首先就得將自己身上那些缺點都改掉,他給自己立「flag」,凡是寫出來的,一定要做到。

他對自己的每一個念頭,都進行反省,凡是不好的,他都寫下來。

多看了一眼美女,他就狠狠地自責一番,給自己一巴掌。

和別人產生爭論,他也給自己一巴掌,然后誠懇和別人道歉。

發現自己說話不真誠了,又給自己一巴掌。

別人喊他去看殺頭,他高高興興地去了,回來又給了自己一巴掌。

全心全意克己修身一個月后,他將自己寫下來的「札記」給朋友看,朋友驚呼:「你的毛病怎麼這麼多!」

朋友翻看曾國藩的札記,兩個時辰才翻到最后。

有些想法要克,有些習慣要改,曾國藩愛吸煙,而且煙癮很大,但是吸煙沒啥好處,于是他決定戒煙。

戒煙第一天,曾國藩煙癮犯了,艱難地忍著。

戒煙第二天,還能忍。

可是等到第三天,實在忍不住了,又跑出去,買了一堆煙,一股腦兒抽了一個夠。

后來,曾國藩覺得這是「知行不合一」,發誓一定要把煙戒了,生不如死地熬了二十多天,終于戒煙成功,這也給了曾國藩信心。

可是后來曾國藩發現一個可怕的事情,比起改變人生中的很多壞毛病,戒煙其實是最容易的。

曾國藩不是很聰慧的人,而且他和最普通的人一樣,身上壞毛病多不勝數,但他和別人不同的是,他一直在改。

假如一周改掉一個壞毛病,一年也能改掉幾十個。

此后很多年里,曾國藩都在一邊發現自己的缺點,然后一邊改錯,在改錯的過程的,他也不是一蹴而就,但是他堅持不懈。

幾年后,曾國藩改掉了自己身上大部分臭毛病,從一個傲慢無禮、毫無修養的曾國藩,變成了謙虛謹慎、待人彬彬有禮的曾國藩。

做人變得越來越低調了,但曾國藩做官,卻蒸蒸日上。

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曾國藩是翰林院檢討,七品官職。

1845年,升侍講學士。這一年,有一個叫李鴻章的青年來跟他學習。

1847年,升內閣學士加禮部左侍郎。

1849年,升禮部右侍郎。不久,又做了兵部右侍郎。

這個時候,曾國藩是想做一番事業報效國家的,但是環境不好,一方面,內部腐敗,官員無作為,另一方面,國門被打開后,列強環伺。

曾國藩甚至想回家專心治學。

新皇帝上位,曾國藩覺得機會來了,于是就上奏,指出朝廷官員的問題,第一是辦事不負責任,二是表面文章,嚴重的形式主義。

曾國藩也提出了對策,要培養人才。

可是咸豐皇帝并沒有曾國藩想得那樣開明,做事剛愎自用。

曾國藩經過一番思考,寫了一道折子,臭罵了咸豐一頓,指責皇帝小事精明大事糊涂、只要虛名不求實際、剛愎自用出爾反爾。

他還說長此以往,國將不國。

這樣一來,曾國藩可是將皇帝得罪死了,之前他就將百官得罪了個遍。

京城官員,無人與之相交,他成了絕大多數人的眼中釘。

1852年,曾國藩離京,在京十幾年,他十年七遷,連升十級,創造了一個記錄。

提到曾國藩,繞不開的就是書生治軍。

曾國藩離開京城后,他母親離世,曾國藩回家奔喪,他也打算在家治學。

可是太平天國越鬧越烈,曾國藩在家守喪的時候,太平軍已經揮師北上,于是朝廷就打算派曾國藩協助地方,興辦「團練」。

曾國藩一開始是拒絕的,但是好友郭嵩燾勸他說:

「現在這樣的時局,正是你建功立業,實現理想抱負的大好時機啊。」

于是,曾國藩出山,他畢竟在少年時就立下大志。

剛上任,曾國藩就大刀闊斧地對地方進行整頓,除暴安良,安定地方。

曾國藩還成立了一個「大團」,也就是后來的「湘軍」這個軍隊。

但由于曾國藩的行為,影響了地方官的利益,導致地方官對他也是怨聲載道。

他因練兵得罪了當時的綠營軍,這些人曾包圍曾國藩的住處,將他狠揍了一頓,差點就殺了曾國藩。

但曾國藩一聲不吭,就將這樣的屈辱忍受下來,正是「好漢打脫牙和血吞」,他做了一個決定,帶著自己的「大團」,去衡陽練兵。

曾國藩走的時候,當地百姓張燈結彩,大肆慶祝,當地的官員也在慶祝,在一片歡聲中,留下了曾國藩的背影。

經歷重重困難,解決了練兵場所的問題,又解決了錢的問題,曾國藩開始招兵買馬。

人員以身強力壯的農民為主,當過兵的不要,退伍的不要,油嘴滑舌的小混混也不要。

至于軍官,要有四個條件:

第一、才堪治民;

第二、不怕死;

第三、淡泊名利;

第四、吃苦耐勞。

而且曾國藩還特別注重軍隊的政治教育,他除了訓練,還定期給士兵上政治課。

一年后,一支一萬七千多人的湘軍建立起來了。

可是,1854年,曾國藩率領自己的湘軍,北上長沙,出戰太平軍,然而,出師未捷,湘軍慘敗,主帥曾國藩自絕未遂,成了整個朝廷的笑話。

不久后,湘軍的另一支部隊在湘潭大敗太平軍,曾國藩也挽回了自己丟失的臉面。

此后,曾國藩穩扎穩打,取武昌,敗太平軍于田家鎮,一次又一次的勝利,他不怕慢,只要一直在前進就終會到達目的地。

曾國藩這個人,少年是在讀書的失敗中度過的,青年是在考試的失敗中爬起來的,到了中年,書生治軍,他依然是從失敗中爬過來的。

1854年九月,曾國藩奉命發兵江西,對手是石達開。

曾國藩依然是穩扎穩打,但石達開也不是吃素的。

曾國藩進攻的時候,石達開就堅守不出,等到曾國藩安營扎寨的時候,石達開就出城襲擊,搞得湘軍神經緊張,卻又無可奈何。

最終,曾國藩慘敗,差點就成了太平軍的俘虜。

此后一段時間,曾國藩陷入困境,軍隊中失去了左膀右臂,在朝廷方面也是一團糟。

之后,他父親去世,曾國藩回家守孝,可是一方面太平軍之亂未平,國家正是用人之際,咸豐皇帝要曾國藩出山。

這一次,曾國藩沒有直接聽命,而是向皇帝提出了條件,要麼給他實權,要麼他在家守孝。

咸豐給他的答復是:那你在家守孝吧。

這一年,曾國藩47歲,是人生中的又一個低谷。

但曾國藩最不怕的就是失敗,他開始反思自己,為什麼在官場上一再碰壁?

最終他得出一個結論:之所以如此,是因為自己內心弱點太多,因為這些弱點,自己才會被人拋棄。

總而言之,是自我修養還不夠。

他總結了自己的缺點,總的來說就是兩條,第一,不夠謙虛,第二,不夠圓滑世故。

分開來說就是四點:

愛好虛名,論人是非,做事有始無終,待人接物很懈怠。

知道了,那就對癥下藥,人生最怕的就是不知道問題在哪里,其次是知道問題在哪里而不去解決問題。

1858年,咸豐再次給曾國藩下了一道圣旨,要他出山。

曾國藩變了,他沒有再提以前的要求,而是表現得感恩戴德。

他弟弟說:當初的那些要求,怎麼現在不提了?

曾國藩答: 當初氣盛,非中庸之道也。氣盛時有我,中庸時無我,無我才能為圣人。

啟程前,他非常謙恭地給軍中將領寫信,到了長沙后,又對每個大小衙門進行拜訪,而且必定親自拜訪。

這一下,人們感覺到曾國藩和以前不同了,以前從未見他如此謙虛,官員們則在心里暗說:「曾國藩懂事了。」

他以前身上的那些毛病,都改掉了。

他堅持寫日記,而且當成一件大事來寫。

曾國藩打仗,一樣是打「笨仗」,每到一個地方安營扎寨,曾國藩都要花費大量的時間,他要求環繞營地挖兩條深溝,然后再沿著溝建起高墻,先把自己保護起來。

他就這樣,穩扎穩打,不求速勝,不求奇計,也不貪小利。

他一輩子打仗,就是這種風格,后來他還說,按照這種方式,天下可平。

1861年,攻陷安慶,督辦四省,真正的封疆大吏。

1862年,奉旨任兩江總督協辦大學士,與太平軍激戰天京。

1864年,攻陷天京,覆滅太平天國。

又笨又慢,但曾國藩平了天下。

官職越來越大,曾國藩成了真正的權臣。

來巴結送禮的人越來越多,別人送禮,要是一點不收,那就是不近人情,不懂得做人了,要是收了,那就是貪污腐敗。

怎麼辦呢?

曾國藩收禮,「避重就輕」,能拒絕的,他拒絕了,實在拒絕不了,就從中挑一兩樣最不值錢的出來。

他還給身邊的人提了兩個要求:

第一,不能欺凌地方官員;

第二、不能以權謀私給親友安排工作。

他改革官場作風,并以身作則,簡樸生活。

太平天國平定后,朝廷開始咸魚,但曾國藩卻更緊張了,因為洋人還在虎視眈眈。

兩次鴉片戰爭之后,曾國藩更是明白,洋人比太平天國更危險。

他不像很多清朝官員那樣,還做著天朝上國的美夢,而是看出了清朝的虛弱和隱患,所以他一直想要改變這種情況。

于是,曾國藩覺得,靠購買西洋武器還不行,還要掌握西洋科學技術,因此他鼓勵各省積極開辦工廠,他聘請外國人大批翻譯西方科技書籍。

1871年,曾國藩與李鴻章聯名上奏,建議朝廷選派優秀子弟赴美留學,這是曾國藩去世前為國家辦的最后一件大事。

但是由于時代和信息的局限,曾國藩沒能看見世界大勢,所以雖然他興辦洋務,卻始終是標本不治。

1870年,天津教案爆發,曾國藩奉命處理。

當時,曾國藩右眼已經失明,左眼也不大好,反正病懨懨的,而且他更加清楚這個案子的棘手程度。

因此,他寫了遺書。

到了之后,他說:死是很容易的,人死如燈滅,一了百了,一切責任都不必承擔,從這點而言,我希望現在就死。活著,就要負責,為自己負責,為朝廷負責。

但他沒有死,所以還要負起責任。

不出所料的,天津教案還未處理完,舉國對他都是一片罵聲,曾國藩被迫離開,他推薦學生李鴻章繼續處理此案。

此時,曾國藩已意識到,他效力的王朝已經無可救藥了,他致力中興,原來只是做了一場夢。

天津教案兩年后,曾國藩躺在病床上,奄奄一息。

他讓自己的學生李鴻章來見他,見了李鴻章,曾國藩嘆息說:

數十年辦事之難,難在人心不正,世風不淳,而要正人心,淳世風,需要依賴一二英雄人物開天辟地,后來者應和。

1872年3月12日,曾國藩去世。

封建王朝的最后一個「圣人」、封建王朝最后的精神偶像離開了。

曾國藩一生,立言、立德、立功三不朽都做到了。

他是跟著儒家的教條走過來的,是儒家思想的一個典型,他的某些言行,也成了后世為人處世的典范。

曾國藩離世后,他的得意門生李鴻章,就開始了后半生的「恥辱」之路,不停地和外國人簽不平等條約,敗一次仗,就簽一次約。

1901年,李鴻章去世,去世前,還在被逼著簽約。

他曾經裁湘軍,留淮軍,如今,淮軍早就作煙云散了。

1912年,曾國藩死后40年,辛亥革命爆發,他一生匡扶的封建王朝,也走到了生命的盡頭。

但歷史永不停息,曾國藩留下的,不只是一個故事,更是一面鏡子,照出了時代的進步,也照出了人的進步。


夢中的那片海:劇情過半才發現,葉芳才是活得最通透的人!
2023/06/10
明星履歷好神奇:任嘉倫運動員,肖戰做設計師,而她玩游戲當會長!
2023/06/10
朱元璋有多狠辣?從他對女兒的這7個字便能看出,一身帝王之氣
2023/06/10
媽媽再怎麼生氣,「這3句話」也別輕易說出口,對孩子的「傷害太大」了!
2023/06/10
她號稱「日本第一女仆」,年薪超800萬日元,背后有著難言的辛酸
2023/06/10
她号称“日本第一女仆”,年薪超800万日元,背后有着难言的辛酸
2023/06/10
立夏后,少吃大米多吃它,健脾養胃,營養又解饞,4種做法太香了
2023/06/10
保存蠶豆,直接放冰箱是大錯,教你一招,放一年新鮮如初,不變味
2023/06/10
一只像白狐的流浪狗,用盡勇氣拿命做賭注,最終賭贏踏進幸福門!
2023/06/10
農民種植的「還陽草」,嫩莖葉是保健蔬菜,含鈣量高,一斤80元
2023/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