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鑒》是北宋司馬光耗時近20年編寫的一部極其重要的史書。從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寫起,到五代后周世宗顯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筆,涵蓋16朝1362年的歷史。
《資治通鑒》和《史記》并稱,是不朽的史學名著。清代的顧炎武、近代的梁啟超,都對這本書贊賞有加。清代曾國藩:「竊以先哲驚世之書,莫善于司馬文正公之《資治通鑒》,其論古皆折衷至當,開拓心胸。」
300萬字《資治通鑒》濃縮成精華,就這10句!
即使做一件壞事,ㄕㄚ一個無辜的人便可以得到天下,仁愛的人也不會去干。
孔子曾說: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
用不正當的手段獲得的榮華富貴,只是一片轉瞬即逝的浮云,而內心卻會忍受長久的煎熬。
知道自己的過錯并不難,改正過錯才是難的;說好話并不難,做好事才是難的。
孔子說:君子敏于行而訥于言。
知易行難,說什麼不重要,重要的是去行動。
德行勝過才能,叫做君子;才能勝過德行,就叫做小人。
德行不正,才能越大,危害越大。
所以古人先看德,再看才。一個人才華橫溢,但是心術不正,那麼他一定不能被重用。
別人經常說你的過錯,那麼你犯錯就會越來越少,福氣就會降臨。
如果聽到的都是別人對你的稱贊,那麼你的災禍就會降臨。
古人說:聞過則喜。
忠言逆耳利于行,聽忠告,不要被溢美之辭沖昏了頭腦,一個人才能有福氣。
抓住時機,立即行動,不要等到天晚。
西漢王莽當政,多改漢制,尚書陳咸眼見漢家政權大勢已去,他感慨地說了這兩句話,然后稱病退休。
《周易》里講:君子待時而動。
萬事萬物都處在變動之中,無論進退,都要審時度勢,抓住機會,否則一招不慎,就會滿盤皆輸。
勇略使國君受到威壓,自己的處境就危險;功績超過天下所有的人,他就無可獎賞了。
韓信功高震主,手下對他說了上面的話,韓信不聽,最終被劉邦迫害。
世界上的人與事沒有長盛不衰的,興盛是衰敗的前兆,謙恭自抑,急流勇退,才是英雄本色。
在上位的官吏廉潔,民間的風俗也隨之改變。
上行下效,上梁正則下梁不歪。
曹操任命崔琰為丞相西曹掾、毛玠為丞相東曹掾,為朝廷選拔人才。
他們盡忠職守,讓一批品德端正,年輕有為的人進入官場。
于是民間風氣好轉,官員也開始以清正廉潔為榮,社會氣象為之一新。
以權勢壓人,別人不服你,只會唾棄你。
要想讓別人心服口服,那就要拿出真本事,蔑視和欺壓別人,只能讓別人瞧不起你。
水低成海,人低為王。
地位財富不能讓一個人變得高貴,但是謙卑守禮,尊重他人,卻能讓一個人備受敬仰。
做大事的人,一般都有非同一般的眼光,他們認準了馬上就去做。與別人商量,反而容易出事。
猛虎總是獨行,牛羊才成群結隊。
喜歡獨處的人,有更多時間獨立思考,不會被流言左右,也更容易掌握大勢,做出一番事業。
治理國家要靠大的德政,而不靠小恩小惠。
諸葛亮治理國家的時候,執法必嚴,鼓勵農桑,選拔賢能,國家欣欣向榮。
后來大將軍費祎執掌蜀漢朝政,為了顯示自己的寬仁,經常無原則的赦免囚犯。
無原則的大赦只能鼓勵奸惡之徒,于是蜀漢社會風氣開始敗壞。
想要治理好一個國家,是不能依靠赦免罪犯這種小恩小惠的,要從大的地方著眼、著手,才能有所成效。
代表者: 土屋千冬
郵便番号:114-0001
住所:東京都北区東十条3丁目16番4号
資本金:2,000,000円
設立日:2023年03月0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