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少有人知道,他從小家境普通,資質平庸,連考7次才成了秀才,身體也不好,還常被人譏笑是天資愚鈍之輩。
可就是這樣的一個人,讓今人贊嘆:「予于近人,獨服曾文正公。」
曾國藩的一生,就是從「笨人到圣人」的傳奇人生。
而他從笨人到圣人進階之路的秘訣,只有一個方法——讀書。
俗話說:「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吃不了讀書的苦,你就逃不出生活的桎梏,做不了人上人。
讀書的意義就在于,無論你多普通渺小,只要你竭盡所能,就能迎來人生的蛻變。
曾國藩出身于湖南山民家庭,祖祖輩輩都是依靠務農為生。
他的祖父曾玉屏雖不大識字,但人生閱歷豐富,十分重視讀書教育。
因為古往今來,惟有讀書,是普通家庭跨越階層的捷徑,也是最好的出路。
曾國藩資質普通,但讀書出了名的勤奮,四歲啟蒙,八歲讀經,九歲練八股,十四歲就參加縣試。
讀書苦,科舉難,即便是多次落第,但他始終沒有放棄,而是不斷反思升華自己的讀書之法。
就這樣,年復一年的苦學后,他終于考中了秀才,接著中了舉人,又到京城拿下了進士,成了殿試的第二名。
「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就是曾國藩的真實寫照,讀書是他的進身之階,也是曾家改換門庭的敲門磚。
聽過一句話:「打破階級壁壘的最好方式,是讀書。」
出身決定了你的下限,但讀書卻決定了你人生的上限。
好好讀書,是普通人實現逆襲的捷徑,200年前是,今天依然是。
所以,你吃了讀書的苦,就是走向了廣闊世界最好的路。
古語有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一個人想要變優秀,最快的方法就是和優秀的人在一起。
而讀書,就是提升自己圈子的墊腳石,是精進自我的開始。
曾國藩進學后,朋友圈中幾乎沒有遠遜于他且上進心不強的人。
正如他自己說的那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值得他學習。
在修身養性方面,有唐鑒;在鉆研經史方面,有吳子序;在藝術創造方面,有何紹基.......
朋友們的優秀,是對曾國藩極大的鞭策,于是奮起追趕,不斷成長,最終脫穎而出
入仕后,曾國藩進入軍機首輔大臣穆彰阿的圈子后,才獲得了推薦和保舉,成了道光帝的近臣,徹底在官場上立足。
曾國藩談交友之道說:
一生之成敗,皆關乎朋友之賢否。
意思就是,你圈子的質量,決定了你生命的質量。
與智者同行,你會出類拔萃;與高人為伍,你能登上巔峰。
讀書,從而進入高層次的圈子,這里往往聚集著更多優秀的人,對你的人生有著巨大的拉動作用。
曾國藩說:
人之氣質,由于天生,本難改變,惟讀書則可變化氣質。
讀書,修養道德情操,可以改變你的氣質,放大你的格局。
30歲之前的曾國藩,脾氣大,格局小,只是普通俗人,普通官僚,并無傲人的成就。
但而立之年,他自覺過往渾渾噩噩,便立志要做文治武功的圣人。
如何才能成為圣人呢?
堅持讀書,向先人前輩求學問教,是曾國藩脫胎換骨的不二法門。
曾國藩的日課中有一條,每日讀史十頁,即使有事也不間斷。
他還要求自己每天「看、讀、寫、作」四者缺一不可。
即便在行軍路上,旅途勞頓,身體疲憊,他也要讀完書才能休息。
曾國藩還說:
謀大事者,首重格局。
決定一個人高度和命運的,不是出身,不是天賦,不是能力,而是格局。
而持之以恒地讀書,就是你生命的養料,智慧的靈魂,能成就你的格局胸懷。
孟子說:「君子之澤,五世而斬。」
但曾氏家族十代不衰,人才輩出,其中更是無一敗家子。
其中的奧秘就在于,曾國藩在家書中寫的那句:
吾不望代代得富貴,但愿代代有秀才。
曾國藩總會擠出時間了解子女的讀書學習情況,親自制定學習計劃,督促他們上進。
即便是遠在京中為官,他還十分重視族中后輩,不忘寫信回家,教導弟弟子侄們學習上進。
關于讀書,他要求十分嚴格,不允許孩子們有絲毫懈怠。
他自己更是以身作則,教導后輩們耕讀傳家,曾氏家風才得以百年不墜。
讀書,不僅是個人進身之階,更是傳家興家之本。
蘇軾也說:
忠厚傳家久,詩書繼世長。
留給后代的最好傳家寶,不是房子、車子、票子,而是教會孩子讀書。
因為讀書,是最低門檻的高貴,是世上第一等好事,是家族興旺的根本。
很喜歡這樣一句話:
一個喜歡讀書的人,品格不會壞到哪去;一個品格好的人,一生的運氣不會差到哪去。
可見,人一生的風水時運,都藏在「讀書」二字里。
讀書,能讓你打破壁壘,跨越階層;
讀書,能助你乘風破浪,提升圈子;
讀書,能教你修身養性,放大格局;
讀書,能使你明理篤行,家族興旺。
往后,愿你我都能在書香文墨之中,開茅塞,得新知,增學問,長見識,改變命運,成為更好的自己!
代表者: 土屋千冬
郵便番号:114-0001
住所:東京都北区東十条3丁目16番4号
資本金:2,000,000円
設立日:2023年03月0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