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
封面新聞記者 張杰
不要問我從哪里來,我的故鄉在遠方。
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撒哈拉沙漠》《雨季不再來》《夢里花落知多少》等作品,讓三毛成為一代青年人喜愛甚至效仿的對象。「原來女性可以有這樣的活法。」 三毛的人生故事讓很多人豁然開朗。
如果三毛還在,2021年3月26日,就是她78歲生日。有網友在評論區喊了聲「三毛奶奶」,馬上很多人驚呼:對這個稱呼「不接受」,三毛永遠年輕!
曾經跟三毛一起生活過十年左右的侄女陳天慈,寫出了自己平生第一本書——《我的姑姑三毛》。她希望通過這些回憶,更深地理解自己這位平凡但又不凡的親人。3月18日,封面新聞記者采訪了遠在加拿大的陳天慈,在她看來,姑姑三毛「作為把中西文化交流滲在生活里的平凡人,她只是實實在在地過日子,卻活出了當時千萬讀者想要的樣子。」
謎團之一
離世30年為何流量不亞于網紅?
「 她帶著女孩子們看世界,她就是當時女性的眼睛。」
雖然已經離世30年,但三毛的作品,包括文字、音樂、電影等,以她本人的傳奇經歷,已經是互聯網時代的一個大IP。她的書依然是書店里的常銷貨。每到1月她忌辰或者3月她的生日,在各種專業新聞或者自媒體平台上,都能刷到三毛以前說話的音頻或者相關紀念文圖,流量不亞于網紅。
在陳天慈眼中,姑姑三毛「她其實就是一個平凡的女性。她開了扇窗,無意間做了先鋒,在遠方留下足跡。」
三毛的影響力一直不減的原因是什麼?自由流浪的精神?浪漫天涯的傳奇?還是她的文學作品?抑或兼而有之?
在三毛的一些讀者網絡分享群里,會有很多90, 00 甚至05后的讀者加入,讓陳天慈好奇:「三毛走時他們都沒出生呢,甚至連他們父母當時都很小。他們說是因為透過互聯網,還有我們做的視訊,一點一滴注意到三毛。了解到這個已經不在的人其實和現代并沒有脫節,甚至她很多觀念還是很超前的。像是我書中提到的《學渣有獎》文章中,三毛鼓勵我們考最后一名有獎品拿,這個教育觀點到現今也不常見到。所以一個人能讓人懷念多久,我認為除了經典的不朽,還有很多視乎于和讀者間無形的交流是否能持續,能共情。」
是親人,也是知音。陳天慈對三毛作品有深入的分析,「看似平淡無奇,沒有多馀華麗辭藻的文字,內容卻在真實中見到趣味。還有很多她自己的人生感悟。加上她在異國他鄉的故事,讓讀者很多想象空間。她的作品年代感不強,具有延展性,能夠影響一代又一代的人。像《撒哈拉沙漠》現在讀也不會覺得突兀。可能如今沙漠里的人依舊是那樣生活著的,我們沒有去過沙漠的人,依然能夠通過她的作品發現趣味,即便重讀也不像是一本舊書。再加上三毛本身就有很多的人格魅力, 她的善良,對朋友、愛情的義無反顧,對事情的細膩觀察,對人生的包容與釋懷,給喜愛她的人很多持續愛著她的理由。再者就是我們回頭看看三毛的各種形式的作品和性格,其實是年代感比較少的,至今讓讀者還有共鳴,甚至是她的穿著打扮到現在也不過時。「很多女性讀者因為閱讀三毛的作品開始旅行,她仿佛帶著女孩子們看世界一樣,她就是當時女性的眼睛。」
直到現在,依然有很多讀者常常跟陳天慈說,想要活成三毛的樣子,「或者是因為三毛在悲傷的少女時代找到了慰藉與同伴——教育體制下讀書很辛苦的讀者,看三毛的書會感同身受;00后的孩子們面對學習以及家庭關系問題時,通過三毛講述少女時代的作品《雨季不再來》仿佛找到了同類。80、90年代為工作家庭忙碌的讀者們則在三毛的撒哈拉以及國外的游歷中找到共鳴。每個人都能在書中找到自己的關聯,都會讀到不一樣的三毛。」
三毛被當成傳奇,在陳天慈的理解里,這種傳奇的光環下,其實有著令人敬佩的三毛精神,「她用身教教導我,勇氣,自由,和堅毅。勇于和別人不同,又不傷害人的勇氣,勇于走自己的路,承擔后果的勇氣。三毛對自由的向往和身體力行地追求,更是讓她遠赴撒哈拉沙漠,迎來不一樣的人生。遠走他鄉看似坎坷,但是對很多人來說,那樣的契機,其實也是一種幸運和幸福。不管是沙漠中艱苦的環境,或者是三毛人生遇到的低谷,回到亞洲后人情和工作上的壓力,三毛也很有毅力的在身體狀況不好的情況下一一完成。這都說明三毛不是表面上只顧自己瀟灑的浪漫自由,而是也有很多生活上對責任的擔當和堅持。三毛是活在生活中的,用現在的話來說她是很接地氣的。」
謎團二
荷西出事后的三毛情緒?
「一把把我們緊緊摟進懷里,抱得好緊,緊到我們都能擠出水了。」
大概兩三歲時,陳天慈曾跟隨姑姑前往作音樂家李泰祥家中做客。眾所周知,由李泰祥作曲、三毛作詞的《橄欖樹》是流行音樂史上的經典。在這次做客之旅中,陳天慈與姑姑留下合影——長髮披肩的三毛屈膝在地,雙手摟著小天慈的腰,小天慈的小手搭在姑姑肩上,倆人都甜甜地笑著。這張老照片也被陳天慈選為散文集《我的姑姑三毛》的書封。
1979年,荷西出事后,三毛從西班牙回台灣家中。當時剛上小學的陳天慈和雙胞胎姐姐陳天恩,被爸媽拉著去機場。「整個現場鬧哄哄的。雖然不確定是什麼事,但我直覺家里出事了,遠方的那位小姑要回來了。「不知道等了多久,小姑終于出來了。她拿著紙巾,掩著臉,不知道是在哭還是因為剛下飛機很累。所有人以最快的速度有計劃地將她層層包圍,密不透風。……」
三毛與雙胞胎侄女陳天慈、陳天恩
在陳天慈眼中,「這是一個洋氣的陌生小姑,渾身上下都和我們不同。小姑身上異國的香氣,滿是破洞的牛仔褲,五顏六色、披披掛掛的衣服,怎麼看都和走氣質路線的媽媽很不一樣。小小年紀的我算是開了眼界,在旁默默觀察。」「快叫小姑!」奶奶開口了。「姐姐妹妹,小姑回來了。快過來給小姑抱抱。」小姑用她細細的聲音笑著對我們說。陳天慈和雙胞胎姐姐天恩怯生生地慢慢走向小姑,「小姑左手天恩、右手天慈,一把把我們緊緊摟進懷里,抱得好緊,緊到我們都能擠出水了。這是小姑在歷經人生變故時,回到家后的眼淚,我仿佛感到身后的奶奶也在擦拭欣慰的淚水。」
而天真、真誠的孩子,也在之后的相處中慢慢打開心房,漸漸愛上了這位「洋」小姑。三毛住在父母家中,每天寫稿到深夜,起得很晚,陳天慈被安排中午喚姑姑起床。起初,陳天慈有些害怕,只敢走到房門口,姑姑三毛看到她出現,會主動喚她進去。那是一間充滿特別香氣的房間。「不是香水的味道,甜甜的,很清新。」
謎團三
三毛日常很高冷?
「愛講鬼故事,很淘氣,在家設立‘學渣有獎’」
三毛喜歡給兩個侄女講故事,往往都講到很晚,雙胞胎的爸爸,也就是三毛的弟弟催促她們不要講了,該睡覺了,但是三毛從來不理會。她會悄悄對侄女說:「到我房間繼續說,轉移陣地。」孩子們來到三毛的房間,躺在地上鋪好的床墊上,聽著故事,慢慢地也都睡著了。三毛會讓小孩子們點涼涼的西瓜、可樂、布丁、冰激凌、鹵味這些大人平常不讓吃的東西。三毛開車不快,技術也不是太好。有一回在台北植物園還一不小心發動車后開進了水塘里,嚇壞了水里平靜生活的魚和蝦,還有旁邊的記者、讀者和家人,「我們小孩嚇傻之余也感嘆小姑的真性情。」
在《鬧學記》里三毛曾說過希望教室像游樂場。她努力在雙胞胎侄女身上實現自己的夢想,希望這兩個孩子享受學習,找到歡樂。她甚至在家設立「學渣有獎」。如果雙胞胎考倒數第一,就可以拿獎。這話一出,把陳天慈的爺爺奶奶嚇壞了,然而這場顛覆人們固有觀念的打賭競賽并不那麼容易。班上50多個學生,要考到最后一名,和第一名一樣的不容易。陳天慈想拿獎,「努力」了一段時間,最后終究是沒有得到。在上課的時候,小女孩總是被道德感驅使,不敢不聽課。考試的時候,會答的題亂寫的話又覺得對不起老師,結果竟然一不小心進步了好幾名。其實三毛只是想讓她們明白一個道理,在學習上找到快樂,享受學習的過程,最放松的時候才是學習效率最高的時候,成績和排名都不要去在意。三毛熱愛閱讀。常常帶雙胞胎侄女天慈天恩一起去書店,在那兒一待就是一個下午,直到抱著一箱箱的書籍往車上搬才愿意離開。
陳天慈在書中寫道:「我兒時和青春期的回憶里,沒有三毛這位大作家,只有一個疼我們又愛和我們一起玩的大孩子三毛,一個總有些調皮點子,總是讓爸爸擔心教壞我們不肯早點睡覺的小姑,一個愛說鬼故事看我們害怕樣子的淘氣小姑。在我看來,她的人生劇本是個孩子王,是個創意王,是個從不在孩子面前顯露半點悲哀的可靠親人。「
謎團之四
30年前自絕之謎
「我們當時也不了解抑郁癥,讓姑姑經歷了很多辛苦」
陳天慈關于姑姑三毛最后的記憶定格在1991年1月4日。那年她正在讀高三。「一個被模擬考試燒壞心情, 天真地想象上了大學就一切都好,所以努力忍耐的年紀。」那天她回到家時, 家里是一片不尋常的空無一人, 當時沒有手機,只能一遍背誦課文,一遍等待家人。突然看到電視新聞里放出現姑姑的照片——「很大一張,她笑得很燦爛,雙手合十,微卷的頭髮自在地垂下,肩上還披著她喜歡的藍綠色絲巾。」但她并沒有放下國語課本,「以為又是次演講或其他活動的報導。」但新聞主播李四端宣布三毛逝世的噩耗。與此同時,黏在墻上的電話在同時間驚人地響起, 她從自己母親口中也得到消息的確認。
那幾天雖然膽怯,不敢去到爺爺奶奶家,但陳天慈還是擠出勇氣跟著爸媽去 ,「盡陪伴的孝道。從小不是個甜言蜜語討喜的孩子,默默在旁花時間陪伴也是當時的我唯一能做的。奶奶拿著手絹, 眼淚沒停過, 嘴里說著「妹妹,你怎麼先走了?」我們不知道怎麼安慰,只知道安慰也是多余。在旁嘆氣的爺爺還要商量后事,幫心愛的小女兒走完最后的一程。喪禮中一堆的記者,哭聲混著吵雜聲。我在心里問姑姑,會不會太吵,她一向不喜歡人多的場合,但也矛盾地希望見到愛她的人,記得她。」
在親人眼里,三毛是一個平凡的家人。但其獨特也還是被父親陳嗣慶感受得到。陳天慈在書中記錄了自己爺爺,也就是三毛的父親,對三毛母親說的關于三毛的話:「這孩子就是不一樣,上帝給我們的任務就是要養好這個恩賜的孩子,她不屬于我們的,她有自己的路。她心里的苦不是我們能彌補的,她在我們面前的平靜也是在壓抑,是她的孝順,只要她快快樂樂地活著就心滿意足了。」
姑姑的離去是陳天慈第一次經歷永別。三毛的父親是這樣理解看待女兒的主動離去。「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終點站,三毛的離開是從人生火車上提早下了車。」
這個把愛與關懷給到無數人的奇女子為什麼選擇主動結束生命的方式結束自己的人生,很多人有不解,也有猜測。身為家人,陳天慈認為是因為抑郁癥:「她生病了,自己也控制不了,其實她很努力地要去控制,加上她的人生經歷確實有許多悲哀的地方,比如荷西的離開。我們當時也不了解抑郁癥及其癥狀,讓姑姑經歷了很多辛苦。」
謎團之五
三毛荷西愛情是藝術虛構?
「與荷西家人相會,見證三毛荷西愛情不是虛構」
三毛筆下的她和荷西的愛情,感動無數人。但也有一些人有疑問,三毛與荷西的愛情是不是藝術虛構?荷西真的存在嗎?在自己的微博賬號上,陳天慈直接回應這個問題。她沒見過這位傳說中的大胡子姑父,有時候聽姑姑提起荷西,言語間那是一個陽光的大男孩兒。
2019年3月,陳天慈還踏上了計劃已久的西班牙探親之旅,在當年三毛遇見荷西的小公寓,見到荷西的親人。尋找到一些三毛和荷西留下的痕跡,去走姑姑曾經走過的路,去尋找那些與她相關的人們。確證了荷西并不是傳說中的愛情虛構,而是真實存在的人物。
最近一部由西班牙紀錄片《 三毛:沙漠新娘》,已經在西班牙和加拿大等地參展放映,2021年三月來到中國。陳天慈也正在持續在和制片方溝通轉達三毛讀者關于去更多地方放映的盼望。陳天慈還透露,「還有些西班牙友人因為三毛開始學習漢語,研究中國文化,這些都是當年用生活默默做文化交流的三毛給我們留下很寶貴的情懷,也是我們應該努力延續做下去的。我也希望把寫作這件事情延續下去,讓更多人能夠認識她,讓已經認識她的人能夠再想起她。」
離1991年1月4日三毛遠行那天,已經整整30周年過去了。陳天慈說,在家里「姑姑三毛」和其他家人沒有兩樣,「我們并沒有把她當個名人傳奇。私下的她也是那樣真實,有她的喜怒哀樂,有她擔心和開心的事。每當她生日等重要日子,我們沒有刻意的去做一些儀式感的事情,但是家人間會很自然地聊到當時和她相處的回憶,和平常一樣地生活,相信這也是三毛最舒服的狀態。」
對話
封面新聞:對您來說,三毛姑姑影響你最深的有哪些?
陳天慈:姑姑對我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她不是一個喜歡說教的人,她最喜歡的是跟我們講故事。有時候會跟我們說說她去旅游的故事,還有她在書里看到的故事。她對我的影響是敢于嘗試,對自己誠實。我們這年代相比于三毛的年代,其實是多了很多可能性的。三毛對世界的探索精神是需要勇氣支撐的。我的爺爺奶奶,也就是三毛的父母,也是鼓勵我們多嘗試不同事物,這對我后來創業和在異國他鄉生活都有很大的影響和幫助。姑姑也是一個很尊重獨立個體的人,小時候她常常鼓勵我們自己做決定,自己選擇,然后自己負責。她給我們的那本空白紙張的,《我的童年》就是一本讓還孩子自己畫出童年的書。姑姑總是說不要害怕畫錯,沒有錯的童年,只有你自己的童年,這應該也是她從小到大的人生理念。
封面新聞:在您看來,還有哪些三毛的特質、優點,是讀者還不太普遍知道的?
陳天慈:三毛小時候學過鋼琴,繪畫,還去過一個日本公司做過點站的工作,會點日文。三毛的理解力和說故事的能力特別強,一件平淡無奇的事情都會被她說得很有趣,她會比手畫腳的演繹,還會裝不同的聲音語氣。這當她在寫滾滾紅塵劇本時,也是和演員們一起演繹當中的角色。在我看來,三毛的演講和說故事的技巧,還有對人的細致觀察,貼心關懷,都是她不為人知的軟實力,也是她由內到外最受人喜愛的原因之一。
封面新聞:三毛深熱愛自由,敢想敢做。被人喜歡,但她也會被認為是過度浪漫不講實際的文藝青年代言人。您如何看待這種狀況?
陳天慈:正如我前面所說,三毛的浪漫和熱愛自由都是建立在責任感之下的,對自己負責也對感情,對家人負責。三毛在很年輕時就一個人在海外求學,碰到很多文化差異和生活上不適應的問題,需要自己處理很多事情。這些在書中也能看到,三毛的生活也很平凡,和我們每一個人一樣。也有一些煩人的瑣事,也有無能為力的軟弱,不是只有浪漫天真,相信有理性的讀者都能看到三毛真實呈現的生活。每個人心中的三毛都不同,如果你只想看到她的浪漫,那她在你心里就只有浪漫。如果你看到她生活上和思考上的獨立,那她在你心中就是一個獨立女性。恰巧,三毛有浪漫也有獨立女性的不同面,事實上浪漫和獨立兩種特質在女性身上也是可以同時存在的。就看你是從哪個視角來看她。我的這本書 《我的姑姑三毛》就是想給讀者呈現一個從家人視角看到更真實,更可愛的三毛。
三毛
封面新聞:您在做一些三毛文化的推廣與傳承,拜訪三毛的朋友,荷西的姐姐等。在做這個事情過程中,發生過哪些令人感動的事情,可以分享一些嗎?
陳天慈:在做三毛文化推廣時確實遇到很多巧合和冥冥中注定的事,。我也從很多姑姑以前的朋友,荷西的家人口中看到不同的三毛。在2019年3月份姑姑生日時,我在西班牙和荷西家人相遇,就在當年三毛遇見荷西的小公寓。荷西家人帶我看了荷西從小住的房間,告訴我姑姑和荷西常常在房里聊天嬉笑,他們愛談電影,音樂,也帶我去他們常常去逛的商店,吃的餐廳等等。姑姑在西班牙生活的那部份對我們家人來說是相對陌生的, 雖然也聽姑姑提起過,親眼見到,親身感受到卻還是很激動,彌補了缺失的一塊。訪問姑姑故友的過程中,也是一種尋找。尋找遺失的拼圖,尋找當時忽略的部分。有一場訪問是姑姑的學生宋平女士,在《送你一匹馬》中的《不覺碧山暮,但聞萬壑松》,姑姑特地講了和她的故事。碰巧的是她和我念得是同一個中學。我在書中《完人教育》一篇中也提到我的中學是姑姑選的,她去那演講就幫我相中了這個學校。后來認識宋平女士后,才知道當時就是她和姑姑介紹的這所學校, 就是她促成的這次演講邀約,也間接促成了我的中學生活。這種緣分多年后我才恍然大悟。是不是姑姑在天上的小調皮?還真有點像是她會做的事呢!還有一次訪問三毛干爹徐訏老師的千金徐尹白女士,她給我看了一些姑姑寫給他父親的信,流露出姑姑在異國想家的心情。這些彷彿是有人拉著我的手,我的腳,透過我的口去寫未完的劇本,去發現一個完整的三毛,去實現她未完的心愿。